典型水稻土固氮菌资源收集及特性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129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氮肥的生产和应用满足了农业生态系统对活性氮的需求,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了食物。然而,随着化学氮肥生产和施用量的增加,氮肥利用率越来越低,气态和溶解态的氮流失导致了水和空气污染的增加、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化学氮肥的过度依赖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固氮是固氮微生物在固氮酶的催化下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活性氮的自然过程,是农业生产中活性氮的主要非人为输入来源,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生物固氮作用是逐步降低氮肥施用量的潜在途径。开展固氮菌资源的收集及特性研究对于实现固氮菌资源有效利用、提高土壤生物固氮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选用4种具有不同固氮能力的水稻土,采用稀释平板法和富集纯化法从土壤中分离可培养固氮菌株。通过无氮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基因组DNA的nifH基因扩增和固氮能力的定量测定筛选优势固氮菌株。通过培养特性和接种效果初步研究优势固氮菌株的促生潜力。采用16S rRNA基因比对与系统发育分析、全基因组测序与相关指数比较、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及化学特征分析对优势固氮菌株进行物种(亚种)水平的多相分类研究。
  在光照培养条件下,采用BG11-N无氮培养基共分离纯化得到自养菌株7株,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单列、无分枝、丝状和念珠状,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团垫状菌落。新分离菌株在无氮培养基中生长状况良好,以基因组DNA为模板可扩增出nifH基因,乙炔还原法和15N2示踪法测定结果显示具有较高固氮能力,同时具有铁载体生成能力。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形态特征,7株菌株可初步鉴定属于念珠藻科(Nostocaceae)。
  采用Brown无氮培养基共分离纯化得到异养菌株14株。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信息,新分离菌株分别可归类为:假节杆菌属(Pseudarthrobacter)1株、芽孢杆菌属(Bacillus)3株、固氮菌属(Azotobacter)4株、节杆菌属(Arthrobacter)2株、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1株、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2株、根瘤菌属(Rhizobium)1株。
  新分离菌株P204、P205、P207和P208在无氮培养基中生长速率较快,乙炔还原活性和固氮活性较高。除固氮能力外,新分离菌株P204、P205、P207和P208具有IAA生成、溶磷活性和铁载体生成等促进植物生长潜力的培养特性。特别是菌株P208,固氮活性为模式菌株Azotobacter chroococcum ATCC9043T的2.61倍,IAA生成能力为Azotobacter chroococcum ATCC9043T的1.48倍,铁载体活性单位高达88.21%,室内培养条件下接种菌株P208能够促进水稻、小麦幼苗根系的生长。
  基于16S rRNA基因和基因组92个核心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新分离菌株P204、P205、P207、P208与Azotobacter chroococcum IAM12666T(=ATCC9043T)的遗传发育距离最近(16S rRNA基因相似度为99.00~99.79%)。同时,4株菌株与Azotobacter chroococcum ATCC9043T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平均氨基酸一致性(AAI)和数字DNA-DNA杂交值(dDDH)接近或高于物种分类阈值(ANI>95~96%,AAI>95~96%,dDDH>70%),最大唯一匹配指数(MUMi)低于物种分类阈值(<0.33)。结合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及化学特征分析,明确得出4株菌株为褐球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
  新分离菌株P205在系统发育分析中具有不同于其他Azotobacter chroococcum菌株的独立分枝,与其他Azotobacter chroococcum菌株具有相对较低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和平均氨基酸一致性(AAI),与其他Azotobacter chroococcum菌株的数字DNA-DNA杂交值(dDDH)显著低于亚种分类阈值(>79~80%)。同时,菌株P205与模式菌株Azotobacter chroococcum ATCC9043T的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化学特征几乎一致,但LB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部分碳源的利用和对万古霉素的化学敏感性不同。由此可明确,菌株P205代表了不同于模式菌株Azotobacter chroococcum ATCC9043T的Azotobacter chroococcum新亚种。因此,建议将Azotobacter chroococcum分为两个亚种,命名为Azotobacter chroococcum subsp.chroococcum和Azotobacter chroococcum subsp.isscasi,分别以ATCC9043和P205作为模式菌株。
  测序分析了模式菌株Azotobacter chroococcum ATCC9043T和4株新分离Azotobacter chroococcum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为进一步研究Azotobacter chroococcum菌株的系统分类、功能基因、代谢途径和比较基因组学提供基础。
  综上,本研究采用无氮培养基从水稻土中共分离纯化得到自养菌株7株和异养菌株14株,丰富了土壤微生物研究的试验材料和微生物菌种资源,其中菌株P204、P205、P207和P208具有较好的固氮促生应用潜力,特别是菌株P208,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可用于进一步功能基因开发和微生物接种应用研究。根据多相分类研究结果,对Azotobacter chroococcum进行了描述修正,分类命名了Azotobacter chroococcum subsp.isscasi,建立描述了Azotobacter chroococcum subsp.chroococcum,完善了Azotobacter chroococcum的系统分类信息。
其他文献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问题。目前,物理、化学和植物修复技术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限制了其应用。某些大型真菌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具有很强的富集和耐受能力,利用大型真菌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被认为是一种富有前景的方法,深入揭示大型真菌对重金属的抗性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关于大型真菌对重金属抗性的研究多集中在菌根真菌或菌丝阶段。镉(Cadmium,Cd)是毒性最强的重金属之一,也是我国首要的
四川盆地紫色土丘陵区地处中国地势第二、三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前沿,具有特殊的生态敏感性。紫色土坡耕地是四川盆地的主要耕地资源,紫色土耕作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非点源磷素污染问题突出。虽然紫色土非点源磷迁移过程与通量已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紫色土坡耕地磷素迁移过程的模拟有待进一步深入。DNDC模型是国际上最成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之一,不仅具有坚实的物理化学理论基础,还具有广
近年来,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而氮肥盲目过量使用导致的农田氮损失高,氮肥利用率低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控制农田氮损失不仅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农业成本,而且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从农林废弃物制备的生物炭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丰富、具有多种表面官能团,能有效降低土壤中的氮通过淋溶、挥发等途径造成的损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缓释氮肥可以延长作物对养分利用的时间,解决当前普通氮肥利用率
学位
土壤有机质(SOM)是土壤的关键组成部分,在维系土壤肥力、植物多样性、食物供应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作为物质循环的重要驱动者,微生物死亡后的残体目前被认为对SOM的形成有重要贡献。因此,研究土壤中微生物残体的周转和稳定过程有助于深入认识和理解SOM的形成、周转过程的土壤学机制。微生物残体在土壤中的周转和稳定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上可以分为生物因子(微生物残体来源、残体碳
学位
近年来,由于化肥投入过高及有机物质输入不足等不良的农业管理措施,导致肥料利用率低下,土壤养分的保蓄和持续供应受到威胁,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缓解和改善这一现状,有机物料炭化还田得到应用和推广,但其在不同土壤上的适宜用量,施用方式,以及施加后对土壤氮磷养分库和转化的影响等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和“辽宁沈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平台。利用两个
学位
农田土壤中有机态磷占全磷含量的30-65%,这部分磷素不能直接被生物所利用。农业生产中,需要施用磷肥以保证作物产量。然而,施入的化学磷肥仅有10~20%可被作物利用,大部分则被土壤吸附沉淀从而形成固定态磷。因此,保证土壤中有效磷的持续供应至关重要。多数研究表明,经过不同处理的秸秆施入土壤后可增加磷的生物有效性,但对其作用机制差异并不十分清楚。某些土壤微生物可以合成磷酸酶水解有机磷,也可以分泌小分子
人为活动导致全球大气氮沉降量显著增加,过量氮源的输入正在影响着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尽管土壤中可利用氮源的增加缓解了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氮限制,增加了地上植被的生物量并影响了微生物的降解活性,但是过多的氮源输入也会带来一些不利于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生存的环境问题,如:土壤酸化、盐基离子的流失和有毒重金属离子含量的增加等,从而减少植物和微生物的多样性。尽管大量的研究表明氮沉降会影响地上植被和
学位
基于我国南方酸性土壤磷素生物有效性较低的现状,合理利用土壤解磷微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解磷微生物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施肥尤为突出。然而,在酸性农田土壤中,施肥方式对土壤phoC(编码酸性磷酸酶基因)和phoD(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解磷细菌丰度、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影响及其主导因素尚不明确。此外,酸性土壤中phoC解磷细菌种类的区域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等基础数据还十分匮乏。因此,本
学位
种植模式(轮作)是通过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轮换采用不同复种方式在同一块田地上的种植方式,是维持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提升作物产质量和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安徽省宣城市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二十一世纪初,宣城市农业种植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双季稻和稻麦轮作为主,2007年起逐渐趋向多元化,尤其是烟稻轮作模式兴起。由于翻耕、灌溉、施肥等措施的更新和差异,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
学位
滨海滩涂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滩涂围垦是获取可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但是,受成土母质和成土环境的影响,滩涂土壤盐碱障碍特性突出、土壤肥力质量低下,严重制约了滨海滩涂围垦土地生产力的发挥。滨海盐碱土壤障碍消减和土壤肥力质量提升是改善和提高滩涂围垦土地农业生产能力、发挥滩涂后备耕地资源潜力的技术关键。本论文在综合梳理土壤盐碱障碍因子消减和土壤地力培育多种措施基础上,结合滨海滩涂围垦区复杂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