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檗碱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3mx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然产物小檗碱作为一种季铵型异喹啉类生物碱,广泛存在于各种药用植物中,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这决定了其在肿瘤防治和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小檗碱脂溶性、水溶性都比较差,在人体肠道中吸收差,大大限制了小檗碱充分发挥其抗肿瘤治疗的潜力。因此,设计和合成新的生物利用度高、活性强的小檗碱衍生物对于肿瘤防治和新药研发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小檗碱反应生成9位酯化小檗碱衍生物有助于增强其抗肿瘤活性,这是因为化合物分子能够在体内被水解,形成既有正电荷季铵离子,又有负电荷酚离子的内铵盐,由于肿瘤表面具有明显的负电性,使得带正电荷的季铵离子可以集中在细胞表面,而带负电荷的酚离子则较容易进入带正电荷的肿瘤细胞,从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基于以上,本文对小檗碱C9位进行结构修饰,通过酯化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系列9-O小檗碱衍生物,并研究了它们在24 h,48 h,72 h时对结肠癌RKO细胞,宫颈癌Hela细胞、肝癌Hep G2细胞、卵巢癌SKOV3细胞、乳腺癌MCF-7细胞、肺腺癌A549细胞、成骨肉瘤MG63细胞和Rattus norvegicus(褐家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过程中会表达大量生物素受体,因此我们设计将小檗碱与生物素连接,合成了生物素-小檗碱酯1,期望通过连接生物素靶向肿瘤细胞,提高小檗碱的抗肿瘤作用。同时为了减小空间位阻,通过酰胺反应和混合酸酐法进一步连接氨基己酸和对氨基苯甲酸连接链,合成了生物素-氨基己酸-小檗碱酯2和生物素-对氨基苯甲酸-小檗碱酯3。合成的生物素化小檗碱的结构通过核磁、质谱进行表征,抗肿瘤活性通过细胞毒性实验(MTT)进行检测。通过对化合物的细胞毒性进行检测得到,与小檗碱相比,化合物1在不同时间对He La、Hep G2、SKOV3和PC12细胞均表现出增强的抑制增殖活性,其中,对He La、Hep G2和PC12细胞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在72 h时对PC12细胞表现出的抑制作用最强,其IC50值为1.54μM。说明小檗碱连接生物素能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但与选定的肿瘤细胞有关。与化合物1相比,化合物2在不同时间对RKO、He La和MCF-7细胞均表现出增强的抑制增殖活性,其中,在72 h时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IC50=25.95μM);同时,与化合物1相比,化合物3增强了对RKO、MCF-7和PC12细胞的抑制增殖活性,其中,在72 h时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IC50=53.61μM)。对比化合物2与化合物3对MCF-7的IC50值,可以看出,化合物2对MCF-7的抗肿瘤活性大于化合物3,说明减小空间位阻有利于增强生物素化小檗碱对MCF-7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且中间的连接链越长,空间位阻越小,越有利于生物素化小檗碱靶向MCF-7细胞。(2)基于生物素化衍生物合成与之相对应的小檗碱衍生物,即合成了Boc-氨基己酸-小檗碱酯4和对氨基苯甲酸-小檗碱酯5,期望能够通过修饰氨基己酸和对氨基苯甲酸改善小檗碱的脂溶性,增加小檗碱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核磁、质谱进行表征,抗肿瘤活性通过细胞毒性实验(MTT)检测。细胞毒性实验表明,与小檗碱相比,化合物4对He La、Hep G2、SKOV3和PC12细胞均表现出增强的抑制增殖活性,其中,在72 h时对PC12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IC50=6.57μM);化合物5对He La、Hep G2、SKOV3、MCF-7、MG63和PC12细胞均表现出增强的抑制增殖活性,其中,在72 h时对PC12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IC50=7.25μM)。进一步对比化合物4和5对He La和Hep G2细胞的IC50值,可以看出,化合物4对He La和Hep G2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大于化合物5,这可能是与小檗碱修饰基团的脂溶性有关,修饰基团的脂溶性越大,其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增加越大。(3)与其它肿瘤细胞相比,化合物1-5在72 h对PC12细胞显示出的抗肿瘤活性最强,分别为1.54μM(化合物1)、9.76μM(化合物2)、5.77μM(化合物3)、6.57μM(化合物4)、7.25μM(化合物5),可以进一步用来研究与神经系统相关的肿瘤。
其他文献
基于文献被引频次的传统引文分析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学术评价等领域,但该方法将所有的引用同等看待,未能有效区分不同引用之间的具体差异。随着全文文献数据库的普及以及文本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图书情报领域的学者开始采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引文文本进行细粒度的分析和处理,尝试从引用功能、情感等多方面对引用进行有效区分,引文文本自动分类逐渐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但相关自动分类方法的准确性还有待提升,将自
学位
本研究聚焦短视频自媒体“李子柒”现象,通过对研究个案视频文本及评论文本的文本分析,佐以非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探讨李子柒的视频文本对地理空间的想象性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受众情感的连结。从短视频建构的媒介空间来看,李子柒通过语言、饮食、服饰、行为等符号元素,在真实地理空间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停留于传统农耕文明的东方乡村空间。李子柒的空间生产是内外部因素共同合力的结果,外部力量推动了空间“可见性”的生产
学位
砷是一种对世界环境危害最严重的有毒物质,它存在于地下水、溪流和大气中,通过饮水、食物和呼吸被人体摄入。长期暴露于超标的低水平无机砷环境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广泛的影响,这种砷污染威胁着全球几亿人的生命。砷中毒导致多种急性和慢性疾病,是肺癌、皮肤癌等癌症的致癌剂。真核生物中,组蛋白参与核小体结构的组成。DNA复制依赖性组蛋白又叫经典组蛋白,仅在细胞周期的S期表达,并随细胞周期降解。茎-环结合蛋白(SLBP
学位
在引文动态进程中,借鉴创新扩散理论,学术论文的引用被理解为引文扩散过程。引文起飞作为引文扩散框架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揭示学术成果被承认和关注的一个关键节点,是文献被广泛采纳的重要信号。学术论文的引用是其科研成果被采纳和认可的标志,论文被引频次、期刊影响因子等基于引用数的量化指标被广泛用于衡量论文和科研学者影响力。然而学术论文的被引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学术论文的引文过程可能蕴含科研创新发展及转化规律的
学位
学术图书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在学术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引频次是图书影响力的重要测度指标,然而,Garfield指出被引频次类指标受到除学术价值外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揭示影响被引频次的潜在因素,进而理解其理论机理对学术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学界目前已开展了多项有关学术图书被引的影响因素研究。然而一方面,已开展的研究中涉及到的影响因素较少,更广泛的潜在因素尚未被发掘;另一方面,相关研究通常
学位
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率到达瓶颈,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收入增速明显回落,而互联网企业对电信行业的加速渗透与“携号转网”政策的推行也极大地打击了运营商存量业务的盈利能力。因此通过数据驱动业务运营,挖掘消费者行为背后的客户需求,优化营销模式及产品推荐方法是一个必然趋势。构建一个有助于优化营销服务的客户价值评估体系,基于此进行客户细分,并制定具体的业务推荐策略是当前电信运营商利用数据驱动业务的重点。但目前围绕客
学位
随着“十三五规划”建议正式落地,“健康中国”正式升级成为国家战略,当前国民健康关注度与日俱增,政治上政府提高健康关注,经济上国民经济水平提升,中国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健康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尤其是微信,作为国内的第一大社交媒体应用,事实上已形成了一个围绕微信平台的国民日常信息环境,基于该平台的信息传播情况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国民的信息态度。考虑到微信公众号平台在国民
学位
在科学问题日益复杂化和知识生产模式转变的双重驱动下,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跨学科研究是实现突破和创新的催化剂,强调将各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融合作为解决现实社会复杂问题的重要手段。跨学科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各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科学计量学领域的关注点,并推动学者展开对跨学科与学术影响力的关系研究。但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发现,各项研究存在指标选择多样、分析单元多样、研究领域多样以及未考虑论文被引影响因素等问
学位
随着社会灾害学研究重心的前移,“抗逆力”这一概念受到的关注也日渐增多。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运用实证和理论的方法研究抗逆力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因素,既丰富了抗逆力的内涵,也为其投入到实际应用中以提升灾前预防效果做出了努力。本文意在继续深入抗逆力在实际应用范畴的研究,拟以企业的可持续运营为立足点,将抗逆力应用在灾后企业资源的分配问题上,提出包括特殊劳动力资源在内的资源分配优化模型。本文以抗逆力的思想为起点展
学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使用屏幕、相机、照片等观察记录世界,因此对高质量的图片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然而对于现实世界的真实场景来说,它的动态范围可达到数十个数量级,同时现在的图像采集装备因受到硬件的制约,只能够显示有限的动态范围,拍摄所得的照片很难去完整的记录反映真实的场景信息,因此,高动态范围图像融合技术应运而生,并且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专家的关注。目前的高动态范围图像的融合,主要通过获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