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与要求,航空运输逐步取代传统运输方式成为集聚和辐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主要载体。机场随着航空运输业的蓬勃发展逐步成为区域经济最活跃的节点,大量依赖于航空运输的产业聚集于机场周边地区形成临空经济区。我国临空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临空经济理论基础,临空经济区内产业选择与发展模式的研究更是匮乏,导致各临空经济区内产业布局不甚合理,临空经济区发展趋同化现象严重。在此背景之下,识别各产业的临空指向性,构建临空经济区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合理规划临空经济区内产业布局,选择适应区域临空经济发展的模式对临空经济区乃至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一方面,丰富了临空经济区的演化机理研究,从内外部动力机制系统分析临空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机理,总结临空经济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临空经济区产业选择模型,为我国各地临空经济区产业选择与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基于大量翔实数据资料,综合运用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系统分析、地理信息分析等等多种研究手段,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发展成熟的临空经济区空间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总结出临空经济区发展机理、发展模式、演变规律以及空间组织模式。以定量分析临空经济区内各产业的临空指向性为目标,通过投入产出表法对各产业的临空指向性进行界定,构建临空经济区产业选择模型,并对我国各临空经济区发展模式进行了划分与判定。通过研究形成以下主要观点和结论: (1)我国临空经济区仍存在以下问题:尚无国家层面统一政策;各地临空经济区管理模式存在诸多缺陷;临空经济区内各部门间沟通协调管理机制尚未健全;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缺乏相关配套机制;一部分临空经济区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临空经济区缺乏相关教育研究机构,专业人才引进机制尚未健全。 (2)临空产业具有区位依赖性、临空指向性、外向型经济、速度经济、多样性以及空间国层特征。根据产业的临空指向性分为临空核心产业、临空关联产业以及临空引致产业三个类别。 (3)从战略意义、临空指向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产业与区域协调发展六个方面构建临空经济区产业选择模型,为今后我国已有临空经济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待建临空经济区的产业选择与布局选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4)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各地区的发展基础条件,将我国临空经济区发展模式分为:国际枢纽模式、航空产业模式、地区特色资源模式。其中国际枢纽模式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航空产业模式有天津、西安、鄂州、嘉兴;其余都属于地区特色资源模式。 (5)根据以上结论,判定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应以国际枢纽模式进行发展,并构建了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产业选择模型,结合京津冀发展要求与北京市发展要求,选定了适合在临空经济区发展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