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荷转移作用通常发生在电子给体分子与电子受体分子之间,是超分子化学领域中一类十分重要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自二十世纪中叶这一相互作用被开始系统的、理论化的描述以来,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由于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几乎有数以万计的科研工作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可以说,电荷转移作用涉及到超分子科学的方方面面,从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到固态条件下的晶体工程学,几乎处处都可以看到电荷转移作用的影子。电荷转移作用近来受到青睐的另一方面原因是,随着有机功能材料的飞速发展,大量基于电荷转移作用的光电材料被开发、研制了出来,使得有机材料摆脱了绝缘、惰性等传统印象的束缚,在微纳米光电材料领域大放异彩。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试图避免复杂的分子结构以及繁琐的合成路线对研究电荷转移过程的影响,试图采用结构相对简单,且易于得到的分子作为模型化的、参与电荷转移作用的分子。在此,我们以紫精分子作为电子受体,以芘四磺酸四钠盐(PyTs)分子作为电子给体,其中PyTs分子已经实现了商品化,而紫精分子的合成也比较简单且易于操作。我们首先研究了丁基紫精(BuV)与PyTs这样一对具有电荷转移作用的分子,在水溶液中的识别、组装行为。研究发现,随着BuV分子的加入,荧光分子PyTs的荧光发生了明显的淬灭的现象,这一现象表明这一超分子体系在水溶液中存在着显著的光诱导的电荷转移作用,而这一淬灭作用可以用“作用球”机理进行解释,其中静电作用造成了两种分子在溶液中相互靠近,而光诱导的电荷转移作用则是发生荧光淬灭的关键因素。通过ESIMS/MS二级串联质谱,我们研究了水中两种分子相互作用所形成组装体的细致结构,表明水中BuV与PyTs分子存在着面对面堆积的二聚体结构,同时这一结构中的ππ作用经由二维NOESY予以确认。在二级串联质谱中,我们还观察到了随着改变施加于质谱中的轰击电压而呈现出的电荷转移作用下二聚体的聚集与解聚的动态过程。通过多级串联质谱研究电荷转移作用下超分子聚集体的聚集-解聚过程,为研究溶液中的超分子相互作用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手段。BuV分子与PyTs分子之间这种初级有序结构的形成能够进一步的诱导两种分子形成更加完善的电荷转移晶体,而非简单的经过静电作用结合成为一种无序的电中性聚集体,从而有望为在固体条件下研究此类电荷转移有机材料的性能提供了一种可能。其次,我们利用BuV与PyTs两个有机小分子作为模型化合物,制备了BuVPyTs两者复合之后的单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解析可知,晶体中含有一当量的PyTs分子与两当量的BuV分子,而其中只有一当量的BuV分子参与了与PyTs的堆积作用,且这种堆积呈现为一种电子受体与电子给体之间的交替堆积作用。通过XPS与拉曼光谱的表征,表明了分子间由于发生电荷转移作用使得BuV与PyTs分子在晶体中的分子结构均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并由分子结构上的变化这一特点推断出电荷转移作用在晶体中存在的这一事实,而紫外吸收漫反射光谱的研究也证明了电荷转移作用的存在,即该晶体是一种典型的电荷转移晶体。这一制备具有特定交替堆积结构的电荷转移晶体的过程,其核心是超越单纯的组装这一超分子研究中最为直接的研究方法,将目光深入到发生电荷转移过程的固态聚集体中去。再次,我们通过微纳米加工的手段,制备了BuVPyTs一维电荷转移晶体的棒状晶体器件。通过TEM与SAED的表征中,可以证实晶体中的堆积方向与一维晶体的轴向方向相一致。通过器件的光电导测试表明我们所制备的具有交替堆积结构的电荷转移晶体具有很好的光电导特性,光电流随着正负电极之间的施加电压的增加而增加,IV曲线呈现出一种向上翘曲的趋势,当外界施加电压达到30V时,光电流的强度可达到约2.25nA。该具有光电导特性的电荷转移晶体的光响应性经过多次改变光照/黑暗条件的方法测得,发现样品具有十分敏感的光响应性,在有无光照条件下的电流强度比约为100,且多次改变光照/黑暗条件并没有使得样品的光响应性能有所衰减。我们将这一现象归结于交替堆积的电荷转移晶体中分子级别的异质结结构的存在以及沿分子堆积方向上特殊的“自由基阳离子-自由基阳离子”相互作用所造成的结果。机光电导电荷转移晶体的发现和光电导性能的测试为这种新型的有机电荷转移材料在光电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基础,同时,交替堆积的结构使这种分子级别上的、在晶体中点阵化分布的异质结结构对于相关有机功能化材料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类很好的模型化晶体样品。最后,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取代基或分子拓扑结构的紫精分子衍生物,并通过这些分子分别与PyTs分子的相互作用制备了相应的电荷转移晶体。紫外吸收光谱证实了不同取代基的紫精分子在分子轨道能极差方面的差别,同时也表明利用取代基的种类调控紫精分子的电荷转移行为的可能性。对于晶体中紫精分子共价键键长以及分子内或分子间分子平面的扭转角度的总结表明,取代基的体积位阻效应与电子效应对电荷转移晶体的结构有着很明显的影响。电子顺磁共振揭示了在电荷转移晶体中,具有一种受限的电子行为。这使得我们所制备的电荷转移晶体在电子的生成与稳定化方面显示出一定的应用前景。对BuVPyTs分子的变温磁化率的表征表明,在场冷和零场冷的条件下,晶体的变温磁化率曲线存在着明显的分叉现象,这一现象与电荷转移晶体中电子特殊的自旋行为相关。在对分子拓扑结构对电荷转移晶体的影响的考察中,我们合成了一种两个紫精基团以共价键的形式存在的紫精二聚体分子:HexdBuV。其对PyTs的荧光淬灭效果更见明显,且得到的晶体不在有明显的分子间面对面堆积的特征,而是呈现出一种层-层堆积的结构。这是由于共价键的强度远高于其他分子间的超分子作用,使单个紫精分子所影响的区域半径加大,从而使得分子由分散到聚集,再到有序排列这一过程的发生更加容易。关于紫精分子中取代基的体积位阻效应、电子效应与分子拓扑结构对电荷转移晶体的影响研究表明了紫精类分子与芘衍生物之间的电荷转移作用并进一步形成有序固态聚集体的结果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从而为这类电荷转移晶体更为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