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出行端点识别效果实证评估和敏感性仿真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00638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出行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也日益复杂多样,对城市交通管理和规划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居民出行调查方式长期存在的如调查组织繁琐、基于主观回忆的数据失真、数据更新周期过长等诸多缺陷,在数据源头上阻碍了交通决策对城市交通运行现状综合把握的需求。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交通出行活动信息提取技术受到业内人士广泛关注。借助手机信令大数据的高样本覆盖、较低获取成本和数据动态更新等优势特征,使得城市综合交通治理模式由“经验主义”向“数据驱动”的升级转变成为可能,尤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有望在病毒溯源和传播链阻断中发挥重要支撑。然而,已有的基于信令数据的交通出行特征提取技术仍存在技术适用性不足、分析精度评估困难以及关键技术参数敏感性分析缺失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融合了交通、通信和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技术,构建了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实地采集、挖掘分析和综合评估的闭环校核体系,探索了基于改进聚类算法和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两种出行端点识别技术路线,并构建集成仿真平台针对关键技术参数的敏感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要点和成果如下:1)在通信运营商支持下开展多因素场景下实地出行试验设计和多源数据同步采集,采集包括作为研究对象的手机信令数据和作为精度对比评估的出行日志数据和手机传感器数据。出行试验场景设计考虑不同城市区位、不同基站密度和不同出行目的等关键影响因素,力求数据采集样本能够覆盖实际中常见的不同类型个体出行特征,为解决长期以来手机信令数据的研究成果难以评估的问题提供数据支撑。2)本文提出了两种出行端点识别技术路线:一是针对已有研究使用的聚类算法中聚类半径固定导致适用性不足的缺陷,分别提出改进的基于基站密度动态调整聚类半径的凝聚层次聚类(HAC)算法和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DBSCAN)算法,提取出行端点簇。随后针对尚未解决的不同基站密度场景下聚类半径寻优问题,构建以平均加权时间误差最小为求解目标的适应度函数,利用遗传算法(GA)进行各场景下最优聚类半径求解;二是借鉴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理论,从运动特征、密度特征和距离特征三方面选取特征属性,提出构建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的出行状态分类模型,结合实证数据以五折交叉验证方法优化参数和训练模型,提取出行端点簇。随后,针对由于通信扰动造成的聚类结果中端点震荡问题,本文提出以疑似震荡序列代替现有的以固定时间窗口作为检测单位的端点震荡修正算法,较好地解决了现有研究中因震荡序列中间簇持续时间过长导致难以被检出的缺陷,对端点识别结果中的多识别问题做进一步优化。基于实证数据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聚类半径动态选择机制的聚类算法的出行端点识别正确率比当前既有的技术方法高约6-9%,证明了本文提出的聚类流程改进的有效性;同时,本文提出的基于Bi-LSTM模型的出行端点识别效果进一步优于前文提出的改进的聚类算法,证明了作为深度学习模型的Bi-LSTM在理论上的优越性。然而在实际复杂的技术应用条件下,由于训练Bi-LSTM模型对信令数据完整性和算力硬件配置的高要求,本文提出的两种技术路线在理论先进性和工程适用性上具有各自的优势。最终,本文利用提出的两种技术路线分别对工作、居家和其他非通勤三类出行目的的出行端点和出行时间信息进行识别,并统计识别比例、出行时间和端点位置识别误差相关技术评价指标,分析了基于两种改进聚类算法和Bi-LSTM模型的技术流程相对更合适的应用场景。3)本文构建了耦合通信信号仿真与交通仿真的集成仿真框架。借助现有交通仿真软件VISSIM进行个体出行模式配置,生成与现实出行行为相符的个体出行轨迹数据。然后根据真实移动通信网络布局和参数配置,利用信号仿真中WINNER II路径损耗模型,以信噪比最大为准则判断仿真个体所在位置的服务基站。该仿真框架突破交通和通信领域仿真技术专业壁垒,能够生成可控系统状态和参数环境下的手机信令数据,同时避免现有部分通信信号仿真模型中基站小区边界固定或呈正六边形假设的缺陷,为后续综合评估不同技术参数和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提供数据支撑。4)本文利用实证与仿真数据首次综合评估不同通信频率、基站密度、通信扰动和数据类型等技术条件下出行端点识别影响效果。通过单因素分析研究随着通信网络演进和通信环境改变过程中技术方法的适用性和主要技术条件参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当通信频率由4G高频定位降至2G低频定位时,各出行特征识别精度下降速率逐渐变大,在4G高频定位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通信频率对识别效果提升幅度有限;当基站密度和通信扰动这两种通信环境因素分别逐渐提高和下降时,出行端点和出行时间识别效果整体也逐渐提升,但分别在多识别率和端点位置识别上出现一定波动;另外,本文验证了技术方法在模拟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可大规模采集的测量报告(MR)定位数据中的适用性,并与信令数据和GPS轨迹数据进行对比,进一步表明当前信令数据的定位频率已基本能够满足出行时间和端点识别的需要,提高手机数据定位精度可以更显著提升识别效果。
其他文献
由机载或星载传感器获取的高光谱图像可以在同一场景中记录数百个狭窄且连续的光谱带(通常在电磁光谱的可见和红外区域)中的信息。由于高光谱图像具有丰富的光谱信息,其已被广泛用于区分农业、矿物学等领域具有相似光谱特征的不同类型的土地覆盖类。但传感器的低空间分辨率使其无法分辨每个像元中包含的不同物质,高光谱图像中通常存在着大量的混合像元。如何从混合像元中提取和分离出各种物质的光谱以及确定其对应的比例成为高光
学位
镍钛(NiTi)合金作为一种典型的形状记忆合金,具有优良的超弹性、形状记忆效应、生物相容性和耐磨性等特性,目前已在许多工程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尽管NiTi合金具有可回复变形大的优点,但其循环稳定性和抗疲劳性能较差,功能性循环劣化现象限制了该材料更为广泛的应用。因此,厘清NiTi合金功能性循环劣化的微观机理,进而合理地预测和评估该合金器件的疲劳寿命,是十分有必要开展的重要研究内容。近三十年来
学位
近些年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愈来愈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内容。随着能量系统的不断研究与发展,新能源系统在各领域的应用正逐渐成为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在新能源系统中,氢燃料电池相比于传统能量转换装置具有零排放、零污染以及转换效率高等优点,在环境友好方面极具优势。而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的需求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因此针对燃料电池有轨电车研究符合当今城市轨道交通技
学位
协同运输组织是系统内各制式轨道交通列车开行和旅客运输组织的重要关键,对提升区域轨道交通系统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跨制式旅客运输组织效率、系统总体运能至关重要。随着区域内包含的轨道交通制式种类的不断增多和路网规模的的不断扩大,区域内旅客的出行数量也随之增长,旅客的出行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造成一系列旅客出行问题的出现,尤其对旅客的跨制式中转换乘组织造成极大影响。跨制式出行旅客作为轨道交通旅客运输的重要组
学位
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水下隧道建造技术逐渐成熟,我国海底道路隧道数量日益增多,加之均属于城市隧道,为实现交通多级分流,便出现了具有多出入口多匝道特征的城市海底互通立交隧道。(1)城市隧道具有交通车辆更新快、交通量激增和新能源车增多、交通量大易阻塞的交通特点;(2)海底隧道具有相对湿度高、富含盐雾浓度和酸性气体浓度累积高的腐蚀性通风环境特点;(3)互通立交隧道具有多隧道、多交叉和多点
学位
由于图像目标在尺度、姿态、位置、光照及纹理方面呈现出的巨大差异,计算机视觉的语义分割任务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它仍然是计算机视觉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在计算机视觉众多的应用领域,比如机器人技术、制图或医学图像分析中,像素级标签的获得是最重要的步骤。近年来,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CNN)的语义分割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通常,训练这些网络需要大量的像素级标注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
学位
巨噬细胞在血管化和骨再生过程中的重要性已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材料植入后,巨噬细胞作为最早抵达材料表面的免疫细胞之一,其介导的炎症反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随后的血管再生、组织重塑等过程,最终可能决定植入手术的结果。不少研究表明巨噬细胞表型转变对诱导有利的组织再生和修复至关重要。然而,材料诱导的巨噬细胞功能表型和材料的表面性质在血管生成与骨再生过程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及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材料表面
学位
水质分析是市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水体中的痕量污染物因其具有广泛性和效应隐蔽性而对生态环境乃至人类健康存在较大潜在危害。在如今人口聚居的模式下,一旦出现突发环境事件,相应的危害将会被扩大。因此,针对该类事件,在实验室进行的高精度分析模式(往往牺牲时效性)越来越让位于现场快速分析模式。荧光(仪器可便携化)和裸眼法具有设备简单且操作简便的优点,非常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痕量污染物,这对于污水的控制和处
学位
为了实现可行、适宜的低能耗建筑,一个鲁棒而高效的空调系统是必要的。由于暖通空调系统(HVAC)是非线性的,并且温度和湿度是耦合的,因此常规控制是不合适的。暖通空调系统的主要部分是调节和影响(加热或冷却)热区气流的空气处理机组(AHU)。首先,提出单区域AHU的多输入多输出非线性模型。通过控制水和空气流速,改变热区的温度和湿度。设计一种滑模控制器(SMC)保证在不确定性存在时AHU的鲁棒性。使用一个
学位
随着我国直流地铁大规模、网络化发展,地铁杂散电流入侵城市电网导致主变直流偏磁的现象频繁发生。同时,复杂的地铁列车运行工况及电网拓扑结构为主变直流偏磁电流的分析、评估及抑制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地铁线路杂散电流作为诱发主变直流偏磁的源头,其时空分布特征不明;2)地铁杂散电流入侵城市电网路径不明,导致主变直流偏磁电流解析困难;3)城市电网中地铁杂散电流传播路径的复杂多变加剧主变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