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视野下的《盗墓笔记》同人传播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cbw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建构的虚拟空间催生出一系列以青年人为参与主体的亚文化。其中,作为一朵起源于日本、成长于互联网的文化奇葩,同人文化伴随着媒介平台的丰富与使用在中国大陆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互联网时代,同人本义指粉丝带着“爱”对原作、原型进行“二次创作”,其最突出的特质是对经典和权威的重构。与上世纪西方青年亚文化运动相比,与扎根于现实生活土壤的日本同人相比,中国的同人文化因与媒介平台休戚相关而展现出独特的风格表现。本论文在西方文化研究思潮中选择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为指导,结合日本同人文化的发展格局,立足于中国大陆的网络传播背景,选取了近年来中国出版界经典之作——《盗墓笔记》小说同人为研究个案,在跨媒介平台上对本土的同人文化呈现进行深描,运用参与式观察法、文本分析法及深入访谈法深入到《盗墓笔记》同人的文本生产和参与群体中,力争以“重构”特质为切入点,对本土同人文化展开细致、全面地描述,以此捕捉媒介平台对于青年亚文化、对于未来文化生产的理论影响和实践意义。此外,《盗墓笔记》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超级IP”,文化生产力强,版权衍生品繁多,粉丝活跃度高,同人作品及同人活动丰富,是本土同人文化中较为典型的重构对象代表。根据写作思路,将论文分割为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主要概述论文的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从青年亚文化理论、媒介与青年亚文化关系两个方面搭建文章的研究理论框架,梳理并界定文章所要讨论的同人文化概念,对现有的同人文化解读视角进行梳理,明确同人文化在新媒介形态下的变化,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正文第一章介绍了《盗墓笔记》小说文本及其同人在不同媒介平台上的呈现情况。《盗墓笔记》小说文本的魅力和商业化集结了丰富的同人作品和大量的同人群体;借助长期参与式观察对跨媒介平台上《盗墓笔记》同人作品及活动呈现进行深描,总结媒介平台自身不同的传播特征、传播功能及所提供的媒介服务如何影响同人文化的呈现方式,归纳媒介平台间的差异性如何推动同人文化“跨媒介”特质的产生。第二章阐释了《盗墓笔记》同人作品的文本重构性。借助文本分析方法和大量的文本资料,该章从文本类型、文本构成、文本情节三个方面揭示同人文化如何通过媒介平台“重构”原文本进行意义生产、形成风格的,而这一文本再生产的过程中隐含着同人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和对商业文化生产逻辑的咬合。文章第三章探寻了同人群体通过“重构”逐步建立身份认同的准备过程。在第二章的基础之上,第三章参考参与式观察的结果,并加入个案访谈的记录,细致分析了媒介技术手段和消费文化引发《盗墓笔记》小说粉丝的认同危机,以及文化传播中粉丝如何从“受者”到“传者”的身份重构,以上都是同人文化群体寻找归属感的基础。第四章的出发点则是当下青年亚文化传播的整体图景。媒介技术手段更迭推动传播环境发展是文化研究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同人文化作为媒介融合中文化传播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媒介物理性融合和文化意识层面融合之间的动态关系,富含整体文化传播发展的趋势。全文的结语部分对文章的整体研究进行总结,反思研究不足之处,并对青年人在未来的创造潜能做出预期和展望。
其他文献
本文综述了抗内毒素抗体、大剂量皮质激素、PCE1、持续血液透析、介质抑制剂、粘附分子抗体、Pentoxifylline、自由基清除剂、非类固醇抗炎药物、一氧化氮、前列腺环素、血栓溶解剂、Almitrine、表面平等
利多卡因广泛应用于局部神经阻滞和抗心律失常,近年来发现它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粘附、趋化和代谢反应,减轻急性炎症反应和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肺损伤,本文介绍利多卡因对急性肺
异丙酚与硫喷妥钠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并能减低异丙酚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研究表明,两药可以混用。
大量研究证实,皮层晚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与主观痛觉存在客观联系,本文回顾了皮层晚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在评价疼痛和镇痛程度方面的临床研究及其干扰因素。
首次采用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法,对采动岩体结构中的“三咬拱”结构模式、形态、位移与关键层等进行动态模拟,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线粒体膜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在心肌缺血预处理及麻醉药预处理中起重要作用,mitoKATP通道的开放可能是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的最终效应器。麻醉药通过活化或抑制mitoKATP
田间运输是甘蔗机械收获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根据甘蔗收获后的田间运输要求,采用分级和同步举升的结构设计方案设计出了田间高位举升运输车的举升与自卸机构,可以满足田间
应用自编的一套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量表,对全国部分地区高等院校入校后3个月左右的500名全日制本科新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阐述了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