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及民国方志中收录了数量较多的演剧史料,被学人用于研究戏曲领域的问题。其中学界有将方志演剧史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收录情况来研究该地演剧史。这无疑丰富了地方戏曲史料,并为区域戏曲研究带来了新角度。清代及民国时期,陕西作为演剧的重要区域,对其地方志演剧史料整理和研究具有意义。尽管前人对于陕西方志演剧史料有所涉及,但并未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因此,尚有较大研究空间。本文以清代及民国年间陕西地区纂修地方志中收录的演剧史料作为研究对象,从文献角度出发,试图勾勒出陕地演剧的完整空间,包括演剧生存环境、演剧流变、演剧从业者及团体、演剧场所以及演剧的接受主体。本文首先分析陕西方志演剧史料的收录特点,后文展开陕西方志演剧的空间是在文献收录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研究。其次再分析陕地演剧空间。演剧活动与其背后的社会风俗联系密切。方志收录了几种演剧都与民间风俗有关,包括节庆演剧、人生仪礼演剧和庙会演剧,是民间演剧活动的重要组成。另外,演剧的生存环境除了传统风俗外,官方的禁毁和改良也同样影响着演剧的生存和发展。生存环境之外,就需要重点分析演剧主体部分。完整的演剧表演离不开剧种、演员、演剧组织、演剧场所和观众反馈。陕西地方戏的形成与民间原有的驱傩仪式、歌舞秧歌关系密切。这些来源不同的地方戏经历了保有特色的戏曲化发展后,最终形成了诸腔杂陈的局面。清代及民国戏曲从业人员来源广泛,为戏曲发展和繁荣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文化教育和社会地位与前代相比,逐步被官方重视。但从方志收录的资料来看,部分地区仍存在对戏曲从业人员身份的偏见。在戏曲团体方面,可分为乡民自娱的自乐班和商业运作的戏班。自乐班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体现了乡民的爱好。戏班为盈利性质,演出场合多样。两者规模和演出水平虽有着不小差别,但无论是自乐小班还是商业运作大班,都在乡民生活占有重要的位置。陕地方志所载演剧场所也十分多样,神庙剧场、官署剧场、茶园剧场、街道广场、临时搭建戏台都是演剧的舞台。演出场所的多样化满足了戏曲表演时的不同要求,这既有利于演剧的多样化发展,也极大满足了不同观众的观剧需求。另外,演剧过程必然涉及到观众反馈,观众对戏曲或喜爱或反对的态度也影响着戏曲的发展。总之,论文重在分析民间演剧的生存环境以及在环境影响下的组织运作和发展繁荣,从多个方面展开陕西方志所载演剧史料的情况。另外,方志史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清代及民国的地方戏曲活动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值得我们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