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卫星降水产品在喀喇昆仑-昆仑山典型流域的精度评估与应用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f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地球水循环的基本组成部分,降水具有重要的水文学意义。然而,在复杂地形和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下,我国西北地区降水观测工作难度大,获取某一山区观测数据更为困难。卫星遥感降水反演技术的发展,为克服这一局限提供了可能。受传感器、地形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降水产品在同一区域的适用性存在着明显差别。本文基于适用性较好的CHIRPS、GSMaP、TRMM 3B42 V7和SM2RAIN四套降水资料,分别从降水和径流模拟的角度评估了各产品在西北干旱山区流域水文研究中的适用性,并利用线性回归模型校正、平均偏差校正和比例系数校正三种方法对优选后的降水产品进行校正,同时借助SWAT水文模型进一步验证优选校正降水产品的适用性。主要结论如下:(1)四套卫星降水数据在喀喇昆仑-昆仑山区流域内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GSMaP和TRMM在2008—2018平均年降水呈现出降水量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递增的趋势,与冰川洪水科学考察测定调查结果较为一致,CHIRPS和SM2RAIN的年最大降水区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南部极高山区降水量偏少,表明其存在低估高海拔山区降水以及高估中部降水的可能。季节尺度上,GSMaP与TRMM各季节降水空间分布与年尺度较为一致,降水量均呈现出从东北向西南递增的趋势,而CHIRPS与SM2RAIN则与调查结果差别较大。(2)GSMaP在年、季节和月三个时间尺度均与表现出与观测降水的高相关性(CC≥0.9)。年尺度上,GSMaP的均方根误差和相对偏差分别为14.29mm和9.7%,误差相对较小。季节尺度上,GSMaP在春夏秋三个季节的RMSE均小于8mm,BIAS均小于15%,尽管冬季(BIAS≥74.12%)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但低于CHIRPS(BIAS=151.44%)、TRMM(BIAS=357.09%)和SM2RAIN(BIAS=‐76.40%)三套产品的误差。月尺度上,GSMaP与实测降水的均方根误差和相对偏差分别为3.19mm和9.7%。另对比GSMaP在各个时间尺度的标准偏差,均与实际降水较为接近。可见,GSMaP在各时间尺度的反演精度均表现突出。(3)从CHIRPS、GSMaP、TRMM和SM2RAIN四套降水数据的径流模拟结果来看,SM2RAIN在各个流域率定期和验证期的NS均超过0.60,R2均超过0.80,模拟效果最好,但其在冬季部分月份模拟值为0m3/s,与实际径流存在明显差异。GSMaP在各流域率定期和验证期的NS均超过0.55,且R2均超过0.80,水文模拟应用结果较为出色。TRMM和CHIRPS降水产品模拟效果稍差,各流域率定期和验证期的R2基本处于0.80以下,且NS均小于0.60。四套降水产品模拟径流在各流域的相对误差均大于0,模拟径流值存在低估,这与模型缺少冰川融水计算过程相关。总体而言,SM2RAIN和GSMaP两降水产品在喀喇昆仑-昆仑山区流域水文模拟中表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4)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平均偏差和比例系数三种方法对GSMaP降水进行校正,并利用多个精度指标对校正降水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三种方法校正的降水数据均能有效提高GSMaP卫星日降水的精度,其中经比例系数校正的降水数据与各观测降水数据总体表现出最高的一致性(CC≥0.76)和最小的离散水平(RMSE<1mm)。从高低估程度来看,比例系数和线性回归模型校正后的降水相较于观测降水高估明显(BIAS>0),平均偏差方法校正的降水在塔什库尔干(BIAS=-17.07%)和皮山(BIAS=-1.36%)两站存在低估,在其余测站存在高估。(5)三种方法校正后的日平均降水空间分布与校正前基本一致,最大降水区均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南部,但降水区间存在一定差异。经线性回归模型和比例系数校正后的日降水介于0.24~0.90mm和0.18~0.95mm之间,相较于校正前(0.17~1.17mm)明显减小。另外,线性回归校正和比例系数校正后的降水数据在叶尔羌河流域的平均值分别增高至0.37mm和0.24mm,在和田河流域的平均值分别增加至0.29mm和0.27mm,表明两种方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强降水,增强了弱降水。平均偏差校正后的日平均降水区间增加明显(0.16~1.75mm),在叶尔羌河与和田河流域的日平均值分别增高为0.51mm、0.36mm,该方法校正后的降水可能存在高估。(6)利用SWAT模型对校正后的降水数据在喀喇昆仑—昆仑山水文应用中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三种方法校正后的降水数据,模拟径流值与实测值的拟合程度均有所提升(NS>0.6),比例系数校正降水在各流域模拟的径流值与实际径流值的相关程度增高明显(0.87≤R2≤0.93),线性回归校正(0.73≤R2≤0.86)和平均偏差校正(0.58≤R2≤0.63)的模拟值与实际值的一致性相对较差,这反映模型输入的降水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误差。此外,平均偏差校正降水模拟径流在和田河两个子流域的低估程度较小(PPBIAS<2%),在模型缺少冰川模块的条件下,该降水存在高估实际降水的可能。总体来看,比例系数校正后的降水资料在水文模拟应用中表现出了巨大潜力。
其他文献
在微纳米光子学领域,电磁“热点”(电磁场的强局域)一直是光学功能器件实现的重点。因此,它受到了众多国内外光学领域研究者们的关注。相比较于表面等离激元,声子激元内在光学损耗低,且具有较长的声子寿命,从而弥补了表面等离激元在光学波段的内在缺陷,这有利于电磁“热点”的进一步实现。因此,探究声子激元的激发与调控是必要的。随着微纳米结构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超表面的出现为探究红外声子激元的激发和调控提供了新的研
随着全球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凭借其配置简单、成本低廉等自身优势,正逐步渗透于各个应用领域。WSN特殊的部署环境和有限的节点能量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网络的寿命和性能,如何设计合理的路由协议来优化网络的能量分配以延长网络寿命成为了近年来WSN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实现WSN的节能和延寿,论文首先对分簇路由协议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建设的基础。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中,建设信息化社区尤其重要。相较于信息化社区,传统社区具有一定的缺陷,如大量的居民信息难以高效管理,流动人口数据统计不够全面;社区部门工作效率低、职能分工不明确,容易导致事务解决不及时、不彻底等问题。现有信息化社区的信息平台常常借助二维GIS技术,无法真实地展现社区场景,导致社区信息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监测局部pH的微小变化对于探索和理解电催化、生化工程、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等广泛领域的化学反应和生理过程是至关重要的。DNA作为一种可编程的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空间寻址能力,在生物传感、药物递送和分子机器的构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DNA折纸术作为一种划时代的DNA自组装技术,能够可控的构建各种复杂的静态和动态纳米结构,其构象变化和纳米精度的定位功能为探测生化反应过程、研究单分子相互
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5G通信技术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点。微带可重构天线因具有小型化,智能化,可集成化以及多功能化等优点,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本文设计了频率可重构5G微带天线、频率与辐射方向图混合可重构5G微带天线,具体工作如下:(1)频率可重构5G微带天线设计。第一种方式是通过改变天线辐射结构,由PIN二极管来控制天线主辐射贴片与附加贴片的连接与断开,实现运营商5G下行通信频段3.3-3.6
疾病标志物的早期检测对于疾病的临床诊断以及后续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光电化学(PEC)生物分析技术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颖的,有前途的生物分子检测手段,PEC生物传感器采用光作为激发源,电信号作为输出检测信号,能够有效降低背景信号,具有灵敏度高,响应快,特异性强等优势。在PEC传感器的设计中,光电材料的确定尤为关键,具有优异性能的光电材料和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是提高生物传感器性能的关键因素。本论文主
量子点半导体光放大器(SOA-QD)具有高增益、高饱和输出功率、低噪声系数、低温度灵敏性等优点,因此能够满足高速全光网络对器件的反应速度与传输质量的要求。利用QD-SOA实现的马赫-曾德尔干涉仪(MZI-SOA-QD)在信号的传输过程中能够克服反馈光波对光源的影响,并且还具有高输出信噪比、高消光比等特点,因此,QD-SOA-MZI在全光波长转换与传感解调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利用QD-SOA-
《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开展“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然而,“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开展情况如何,必须借助于教学评价才能了解。以往的教学评价研究多从教师的“教”出发开展教学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本研究在梳理过往研究的基础上,从“教”与“学”两方面出发构建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评价模型,并编制问卷开展实证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给出教学改进建议。为了构建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评价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深刻参与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GPP不仅可以反映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同时可以表征生物圈与大气圈碳交换的通量状况。草地生态系统GPP是评估全球陆地碳汇以及调节陆表过程的重要生态因子,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陆地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极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
民和盆地位于祁连构造带的中祁连地块东段,所处的地质环境异常复杂,构造活动相当强烈。从古生代开始,区域内经历了多次块体碰撞拼接过程,到中生代盆地内接受了巨量的陆相沉积,再到新生代剧烈的剥蚀夷平作用,可以说在漫长的地史进程中民和盆地经历了复杂的地理演变。本文主要从地貌演化入手,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实验分析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民和盆地主要成盆发育期的演化背景,现今的地形地貌特点、水系发育特征以及区域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