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情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他人的情绪和行为,在人际交往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共情有认知与情绪两个成分。共情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人格被认为是影响共情的一个重要因素。人际独立是来一种立足中国文化的人格特质,与神经质类似又有其独特的成分,本研究采用人际独立来探究人格与情绪共情的关系。除了人格特质以外,共情者的过去经历也被认为是影响共情的重要因素,然而,过去经历对共情的影响会受到个体对该经历的认识和感受的影响,而个体对同一经历的感受和认识与其人格有密切相关,因此,过去经历和人格可能共同预测共情。可以假设:(1)在控制了神经质后,人际独立能正向预测个人痛苦这一消极的情绪共情成分,(2)控制了神经质后,人际独立与社会排斥经历共同影响个体在观看他人遭遇社会排斥时的个人痛苦唤起水平,(3)控制了神经质后,人际独立与社会排斥经历共同影响个体在观看他人遭遇社会排斥时的情绪共情唤起水平。本研究包括三个子研究,第一个子研究采用人际独立问卷、大五人格量表和人际反应指数量表对来自6所大学的136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第二个子研究的被试人数为71人,研究中要求被试先玩一轮网上抛球游戏,再看别人玩一轮网上抛球游戏,然后做状态个人痛苦问卷,以测量状态个人痛苦。被分到实验组(即社会排斥组)的被试在自己玩抛球游戏时只接到了三次球就不再接到球,被分到控制组的被试接到了1/3次球,所有被试观看抛球游戏中的“玩游戏的同学”都是只接到了三次球就不再接到球。第三个子研究的研究程序与研究二相同,只是实验后的问卷改为测量状态情绪共情的。研究一显示控制了性别和神经质,人际独立对个人痛苦的负向预测作用依然显著(6=-0.22,p<0.001,R2=0.41)。研究二显示:人际独立与实验条件的交互作用显著(F(1,65)=8.72,p<.01)。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在控制组中,人际独立高分组和低分组的个人痛苦唤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F(1,65)=.77,p>.05),但在实验组中,人际独立低分组比人际独立高分组表现出更高的个人痛苦唤起水平(F(1,65)=10.80,p<0.01)。研究三显示:人际独立与实验条件的交互作用显著(F(1,64)=5.21,p<..05)。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在控制组中,人际独立高分组和低分组的指向自我的情绪反应唤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F(1,64)=.57,p>.05),但在实验组中,人际独立低分组比人际独立高分组表现出更高的指向自我的情绪反应(F(1,64)=6.54,p<0.05)。研究结果基本支持了假设。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人际独立与神经质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在对情绪共情的预测方而,人际独立具有其独特的功能。(2)社会排斥经历能调节人际独立与情绪共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