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并咪唑衍生物3d金属配合物的固-液结构信息相关性及组装过程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angji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d过渡金属配合物因其丰富有趣的结构及其在磁性、催化、发光和气体吸附与分离等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备受科研工作者们的青睐。配合物新奇有趣的功能源于其结构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因此配合物结构的构筑合成与调控仍是配位化合物工作者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与追求目标。理解配合物的组装过程和生长机制是实现控制合成的基础,而低维配合物体系形成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更好更深入地理解复杂的高核、高维配合物的构筑以及组装机理。但化学反应往往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使组装过程的研究变得异常困难,这促使人们寻求合适的手段和方法去进行探究,虽然困难但并不是无法进行研究,在国内外专家与研究学者的探索下,ESI-MS被证明是现阶段良好的研究配合物组装机理的手段。在本论文中,笔者主要利用溶剂热反应法,基于苯并咪唑衍生物配体构筑了一系列低维金属配合物。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高分辨电喷雾质谱(ESI-MS)、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等手段,详细地研究了其结构与溶液信息的关系及组装过程,并举例深入讨论了配合物晶体在不同离子源能量的质谱条件下的溶液行为。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前言,主要介绍了低维金属配合物(一维金属配位聚合物和过渡金属簇合物)的相关研究背景与应用,重点介绍了ESI-MS在金属配合物的组装和溶液行为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为本论文的工作提供了一定研究基础。第二章以5-(1-甲基-1H-苯并咪唑)-3H-1,2,3-三唑-4-羧酸(Hbitc)为配体,在乙腈溶剂热条件下与不同的金属盐(Zn Cl2/Zn Br2/Mn Br2·4H2O)反应,成功构筑了四种配合物:Zn1D-Cl(1),Zn1D-Br(2),Mn2(3)和Mn5(4)。笔者对这四种化合物进行了单晶衍射、热重、粉末衍射、红外、高分辨电喷雾质谱等表征。化合物1和2分别为配体Hbitc与Zn Cl2/Zn Br2构筑而得,前者为结构新颖的扭曲状的一维配位聚合物而后者为螺旋状,说明不同原子尺寸的Br和Cl对于构筑簇合物的影响存在着差异。化合物1和2在常用溶剂中溶解性较差,在质谱中未捕获到其结构相关片段,但在超声辅助下可溶于DMSO中并可在ESI-MS观察到相关物种片段,且它们的单晶DMSO溶液质谱研究均表明:在离子源能量为0 e V时,化合物1和2的主要存在形式分别为[Zn(bit)]+/[Zn(bit)Cl2]-和[Zn(bit)]+/[Zn(bit)Br2]-,即均主要以单核物种形式存在。笔者以化合物1为例,对其在不同离子源能量下的溶液行为进行了探索,并结合理论计算表明:随着离子源能量的增加,物种逐渐由低核数片段向高核数片段转变。化合物1的时间依赖质谱结合理论计算共同表明了配体Hbitc在参与反应时先与金属锌螯合后脱羧,且在反应进行到2 h时,配体Hbitc已全部发生原位脱羧反应转变为Hbit并且形成其最小构筑单元{Zn(Hbit)Cl2},但未捕获到更高核数的物种片段,说明高核数物种的溶解性不好;化合物1的发光性质研究表明其发光源于配体Hbit本身的性质;化合物3为Hbitc和Mn Br2在乙腈溶剂热反应中构筑的具有中心对称结构的二核锰基配合物Mn2,其单晶质谱中捕获到了[Mn5II(bit)6Br3]+的五核物种片段,揭示了该反应体系中构筑{Mn5}簇合物的潜力,这启发笔者在DMF溶剂热反应中以相同原料比成功构筑了化合物4(Mn5)。通过对化合物4的时间依赖质谱分析,在化合物4的过程中也观察到了Hbitc在反应进行到2-4 h期间会完全脱羧为Hbit,当反应进行到4 h时就捕获到了化合物4的框架峰[Mn5II(bit)6Br3]+且通过宏观拍照可看到此时已有晶体析出,但该过程中并未捕获到中间物种的形成,说明化合物4的形成很快,单核物种[MnII(Hbit)Br]+形成后便会很快成为[Mn5II(bit)6Br3]+,该过程同样验证了化合物4的分子式为{Mn5II(bit)6Br4}。第三章使用配体N-甲基-2-羟甲基苯并咪唑(Hmbm)与Cu(Cl O4)2·6H2O在乙腈溶剂热法/常温挥发法条件下分别成功构筑了一例由氢键连接起来的双核超分子结构化合物Cu1+1(5)和一例四叶草状中心对称构型的双核铜(6)。其中化合物5的晶体学数据表明其结构中的两个Cu离子分别为+1价和+2价,且XPS测试验证了该化合物中确实存在+1,+2两种价态;而金属配位构型和键级计算共同表明:+1价的铜为二配位模式,+2价的铜为平面四配位模式。通过对化合物5和6的单晶溶液质谱研究,发现两者在质谱中的主要存在形式相同均为[Cu2II(mbm)3]+,且均存在“自下而上”向更高核数物种片段的重新组合现象,如均捕获到四核物种甚至更高核数的片段,这说明该体系有得到更高核簇合物的潜力,这启发笔者通过调控反应物的比例成功构筑了一例具有缺位立方烷构型的四核铜簇Cu4(7),同时也验证了该体系有构筑更高核数的化合物的这一猜想。化合物7的时间依赖质谱揭示了其逐级组装过程:[Cu(mbm)]+→[Cu2(mbm)2]+→[Cu2(mbm)3]+→[Cu3(mbm)3]+→[Cu3(mbm)4]+→[Cu4(mbm)5]+,而化合物5和6很可能是化合物7组装过程中的重要片段。第四章中笔者仍使用在第三章中表现出具有构筑更高核数配合物巨大潜力的Hmbm做为配体,通过调变金属盐使其与Zn(NO3)2·6H2O在乙腈溶剂热反应条件下成功构筑了一例具有并缺位立方烷构型的六核锌簇Zn6(8)。一般通过增加小桥配体有利于高核簇的构筑,故而笔者在化合物8的合成方案基础上加入了小配体乙酸钠,却意外地得到了一例具有缺位立方烷的四核锌簇Zn4(9)。化合物8和9的单晶溶液质谱的研究表明这两个化合物结构均不稳定,且均主要以[Zn2(mbm)3]+的形式存在,说明该片段是构筑8和9的重要中间体;而乙酸根的参与使化合物9的溶液体系更加复杂,乙酸根与硝酸根产生竞争关系,争相与Zn配位。化合物8的时间依赖质谱表明:配体Hmbm和Zn(NO3)2一旦相遇就会马上反应形成[Zn(mbm)(CH3CN)]+,并随着反应时间的推移逐级组装为化合物8:[Zn(mbm)]+→[Zn(Hmbm)(mbm)]+→[Zn2(mbm)2]+→[Zn2(mbm)3]+→[Zn3(mbm)4]+→[Zn4(mbm)5]+→[Zn4(mbm)6]+→[Zn5(mbm)7]+→[Zn6(mbm)8]+。当金属盐调变为Fe Cl2·4H2O时成功构筑了一例具有缺位立方烷构型的四核铁簇Fe4(10),其单晶质谱研究表明最强峰为[FeIIIFe4II(mbm)6Cl4(CH3OH)]+,说明该体系具有构筑更高核簇的可能,这启发笔者在化合物10的合成方案基础上通过调变反应物比例,成功构筑了一例结构稳定具有盘子状构型的Fe7+1+1(11)。以上研究表明了化合物在不同离子源能量下的单晶质谱有助于我们发现体系中可能存在的物种,进而启发我们通过调变反应条件或调控反应进程,有助于更高核数化合物的构筑或得到某些化合物组装过程中的中间体。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能源生产能力大幅增长,虽然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坚持基础,但也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在“十四五”时期提出了“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发展战略,着力调整能源结构,这将使能源相关行业对板式换热器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也为板式换热器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家在节能环保领域全球领先的丹麦企业,D公司长期关注清洁技术,始终
芯片是现代电子产品的核心元件,随着消费者对电子产品需求的增长,能降低芯片制造成本的晶圆级封装成为制造现代电子产品中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然而,晶圆在经历热固化、热回流等过程后易在内部积累较大的应力,宏观上表现为晶圆翘曲,严重的晶圆翘曲变形会带来界面分层、焊点断裂、裂片等诸多影响电子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问题。针对晶圆在封装工艺中的翘曲测量问题,本文采用高精度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开展晶圆翘曲变形监测研究,
本文正文主要分为八个部分:绪言、第一章“‘未过门夫死回与财钱一半’案例”、第二章“‘禁回回抹杀羊做速纳’案例”、第三章“‘乱言平民作歹’和‘番禺县官保放窃贼’案”、第四章“《元典章》中两则有关回回官员的案例”。正文之后是附录“元‘回回哈的司’再探”、小结和参考文献。绪言。首先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在其疆域内,生活着蒙古人、汉人、回回人等诸多民族,
翼型(Airfoil)是空气动力学中的经典结构,其特有的绕流形态能显著降低流动损失,因而近年来被广泛的应用于换热领域。本课题着力于将翼型结构应用于不同场景的换热器通道设计,通过综合的换热-压降性能评估和局部换热机制分析,深入探讨了翼型结构在换热器通道中对强化换热和流动损失的影响机制,考察了翼型结构的几何设计参数以及排布方式对其综合性能的影响。课题首先研究了一种应用于翅片管式换热器强化换热的翼型结构
锂离子电池作为现今最广泛使用的化学电源,其具有体积能量密度和质量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环境友好,安全性能高等优点。但是由于发展的需求,使得锂离子电池需要拥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其中负极材料对其性能的影响较大,现在主流的商业化石墨负极材料主要为石墨,但其372 m Ah g-1的质量比容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了,但由于石墨的价格优惠,循环性能好,仍为负极材料的首选,因此我们要寻求改性方法,使其
p53失活是肺癌治疗无效和耐药性产生的常见诱因,使得基于重构p53抗癌功能作为肺癌治疗策略成为可能。但研究发现基于重构p53抗癌功能的治疗策略在细胞水平研究非常有效,但在人体或动物水平收效甚微,原因是p53抗癌功能不能有效的被激活。p53抗癌功能与其磷酸化位点有关,之前研究结果表明S15位点的磷酸化在p53抗癌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研究发现S392位点的磷酸化与重构p53抗癌功能密切相关。这两个
近几年,随着各个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配位化学发展迅速,逐渐向功能配位化合物方向发展。过渡金属和三氮唑配体的自组装晶体工程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化学工作者的关注。在此背景影响下,许多依靠共价键,氢键,π-π堆积及其它作用力形成的配合物也相继被报道。自从出现了在溶剂热条件下第一例原位反应的报道,作为配合物合成方法之一的溶剂热法受到许多科学家的追捧。这种合成方法被相继用于新型配位化合物的合成、新有机反应的发
喹啉(Quinoline)也叫做氮杂萘,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含氮杂环,其衍生物具有抗疟疾、抗菌、消炎、抗HIV、抗结核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在药物化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药理活性研究,一直受到有机合成化学和药物化学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论文主要研究了4-氨基喹啉-3-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综述了喹啉化合物特别是4位取代喹啉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本文以独特的蒽腙类抗肿瘤药物-比生群作为结构基础,将蒽腙侧链的药效团改为吡嗪,合成出了两种新型吡嗪蒽腙类衍生物;并以其为配体合成了7种新的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喷雾质谱、核磁共振、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等手段对配体及其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在细胞水平上,运用MTT法对合成出的9种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在分子水平上,通过荧光光谱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对化合物与DNA、拓扑异构
金属配位催化导向的水热或溶剂热原位配体反应,作为配位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已被广泛关注。这类反应常用于发现新的有机反应类型,阐明反应机理,以及合成那些用传统方法无法直接获得的新型化合物,是配位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的新桥梁。化学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是理解化学键的形成和反应的进行方式,X-射线晶体学和电喷雾质谱(ESI-MS)技术的结合为研究复杂体系的过程及机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发现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