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因应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涵泳法”实施诉求,本研究试图从“涵泳法”的视点,观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并探索其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界所应用的一些新型态的教学方法,比如“合作—探究法”、“建构阅读法”等,其理论多来源于西方教育界。而“涵泳法”作为我国自古就存在的阅读方法,是我国古代文人和教育者阅读实践和理性探究的智慧结晶,在特定意义上较为符合我国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点以及语文阅读的特点。况且,“涵泳”这种阅读文本的方法也已经在新课程标准中被提出,可见,当下非常有必要把“涵泳法”推陈出新用于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本研究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涵泳法”既吸收了古代涵泳的最根本、最核心的涵义—沉浸其中、深入领会,又根据新课程的先进理念进行了丰富及创新。本文中的“涵泳法”特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吟哦、熟读、记诵文本,在诵读中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深入感悟和加强理解;并将其穿插渗透于对话、讨论、合作等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和深层感悟,从而内化文本、获得文本深层韵味,使学生的主观感受与想法同文本的思想情义达到共鸣与统一,进而加强文学素养,陶冶审美情操。本研究主要把初中学段作为研究对象。这个学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生理心理过程中的多变、不稳定时期,他们在语言发展上有特定的要求,他们喜欢表达,乐于交流,需要宣泄情绪,需要和作品进行心灵交流、情感沟通;另外初中生可塑性强,语言发展的空间也相对较大,是培养母语素养的较好时机,处在这一特殊语言发展和心理发展期的初中生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恰到好处的培育与引导,也许会一定程度地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失去语文审美、情感滋养的重要时机。另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发展生理和心理的最佳时期,是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很适合运用涵泳法来感悟课本,感悟人生。本文“绪论”指出了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以及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一章简述了“涵泳”的含义以及本文中“涵泳法”的界说,从古代和现代两个维度对“涵泳法”的理论支撑进行了阐述,还对语文实施“涵泳法”的价值和目标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第二章探索初中语文课堂实施“涵泳法”的策略、主要环节以及有效的方法。第三章通过“涵泳法”在诗歌、散文、文言文和小说这四种文体的初中课堂的实施案例评析,描述其操作方法和特点。“结语”部分对语文课堂实施“涵泳法”进行了反思及审视,并以此作为全文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