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T1N6_22基因抗灰霉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SHAOKUN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蔬菜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一种极为严重的世界性病害。利用分子和基因工程的手段,发掘植物抗灰霉病的相关基因,继而研究其抗病机制,以此培育蔬菜抗病品种,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途径。本实验室前期获得了1株对灰葡萄孢敏感的拟南芥突变体,确定了其突变基因为T1N622,通过Real-Time PCR、RT-PCR技术和互补回复试验,明确了T1N622为抗B.cinerea的正调控因子和抗Pst DC3000(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 DC3000)的负调控因子,确定了其通过SA和JA两条信号途径来影响拟南芥的抗病性。本研究通过RT-PCR技术,确定了T1N622在不同组织部位和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规律;通过检测T1N622与SA和JA途径关键基因的双突变体接种B.cinerea和Pst DC3000后,SA、JA途径关键基因ICS1、PR1、JAR1及PDF1.2基因的表达情况,确定了T1N622基因与SA和JA信号途径的关系;利用GFP瞬时表达技术,确定了T1N622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利用GUS染色技术,确定了T1N622基因的组织定位;利用原核表达技术,获得了纯化的T1N622蛋白。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T1N622基因在拟南芥抗灰霉病中的分子机制及抗病育种奠定了基础。1.利用RT-PCR技术,分析T1N622基因在拟南芥野生型的莲座叶、茎生叶、花、种荚、茎和根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拟南芥野生型的莲座叶、茎生叶、花、茎和根中T1N622基因的表达水平比较相近,在花、茎和根的表达水平相对较高,在种荚中的表达水平最低。利用RT-PCR技术,检测生长7 d、14 d、21 d、28 d、35 d的拟南芥野生型中T1N62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拟南芥野生型在生长前3周,T1N622基因的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3周后下降,5周时表达水平明显降低。2.将t1n622突变体与SA、JA途径关键基因突变体Nah G、eds5和jar1进行杂交,获得了双突变体t1n622/Nah G、t1n622/eds5和t1n622/jar1。对所获得的双突变体和野生型拟南芥接种灰葡萄孢B.cinerea和Pst DC3000后进行抗病性分析,发现野生型拟南芥表现出典型的抗病反应,双突变体在接种后叶片出现水渍状感病症状;利用RT-PCR技术,检测接种灰葡萄孢的叶片中Bc ACTIN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双突变体中的Bc ACTIN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野生型,表明双突变体对灰葡萄孢的敏感性较野生型明显增强。将Pst DC3000接种于拟南芥野生型和双突变体t1n622/eds5、t1n622/Nah G和t1n622/jar1发现,野生型与双突变体t1n622/eds5、t1n622/Nah G及t1n622/jar1均出现了叶片萎蔫卷曲等感病症状,接种叶片中cfu值测定结果显示双突变体对Pst DC3000的敏感性增强。3.利用RT-PCR技术,检测野生型拟南芥和双突变体t1n622/jar1、t1n622/eds5和t1n622/Nah G接种灰葡萄孢后抗病相关基因JAR1、PDF1.2、ICS1和PR1的表达情况。发现双突变体t1n622/jar1中JAR1基因一直呈下降趋势,JA途径的标记基因PDF1.2在野生型中的表达水平略高于双突变体,但差异不明显,而t1n622/jar1中PDF1.2在48 h略有升高。表明,T1N622基因突变抑制了JA合成相关基因JAR1的表达,从而影响拟南芥对灰葡萄孢的抗性。利用RT-PCR技术,检测野生型拟南芥和双突变体t1n622/jar1、t1n622/eds5和t1n622/Nah G接种Pst DC3000后抗病相关基因JAR1、PDF1.2、ICS1及PR1的表达情况。发现ICS1在双突变体t1n622/eds5体中有所上升,PR1有所上升,但均低于野生型水平;双突变体t1n622/Nah G中ICS1在0.5 h迅速升高,随后逐渐降低,PR1基因在2 h时却出现明显升高,出现了SA积累,但随后出现明显下降,并低于野生型水平,表明T1N622基因作为负调控因子影响植物体SA途径,从而调节抗病防御反应。4.构建了T1N622基因的亚细胞定位载体GFP-T1N622,通过农杆菌转化的方法,将GFP-T1N622载体转化烟草,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确定了T1N622基因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5.构建了T1N622基因的组织定位载体T1N622pro::GUS,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拟南芥野生型,通过GUS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其主要在下胚轴、根、叶片、花药和萼片中均有表达。6.构建了T1N622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GST-T1N622,将其转入原核表达菌株BL21种进行体外诱导表达,确定了T1N622蛋白原核表达的最佳条件为IPTG 0.1mmol/L,诱导时间为3 h。通过GST亲和纯化方法,获得了纯化的T1N622蛋白。7.成功构建了T1N622基因融合FLAG标签的表达载体FLAG-T1N622,为后续Ch IP试验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隔震技术已成为结构抗震的有效控制手段之一,并在国内外很多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被认为是保护结构免受地震损伤最具工程价值的技术之一。本文总结了滑冲脉冲效应、方向性效
会议
  本文针对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水平缝连接,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节点连接方式,并基于ABAQUS大型有限元分析平台,建立了该剪力墙连接节点位置的精细有限元模型,对其低周往复水平
  以某288m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工程的自身特点提出了设置屈曲约束支撑、肘节式和人字形连接黏滞阻尼器的三种耗能减震层控制方案.在8度小震作用下,对比
会议
随着社会的进步,土木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大跨度空间结构技术逐渐被应用与推广。膜结构作为大跨度空间结构中的一种,在公共建筑领域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既给人类提供了宽敞舒
高校校园是师生学习、生活的空间.良好的校园环境对达成教育目标、传递校园文化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应重视环境建设,应从校园植物的美学价值出发,以集散、开放、线性、幽静
期刊
  对位于设防烈度为8度区某采用隔震技术的平/立面不规则框架结构进行分析设计,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分析了非隔震和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按规范要求对层间位移角、隔震支座变形
  基于目前山岭隧道修建中一般采用的复合式衬砌防水形式,根据效能指标的选取原则,采用分析法、频度统计法对效能指标体系的组成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借助层次分析法的思想
  采用目前隧道工程常用的涌水量预测方法对双碑隧道涌水量进行了预测,通过对预测结果比较,得出对于不同地质条件的隧道划分区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涌水量预测理论:对于浅埋非岩溶
  采用高强页岩陶粒研制了一种具有除污功效的透水沥青混合料(PAC),通过轻集料的技术指标要求、混合料去污效果确定了陶粒PAC陶粒掺量范围。采用2种沥青胶结料,针对不同陶
  通过理想气态方程的推导,建立了氧含量随着海拔变化的一般方程。分析了采用体积分数、质量浓度标准衡量高海拔缺氧状况的氧含量的利弊,得到了氧气的质量含量随着海拔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