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熊比特的“生命周期”理论诞生以来,技术创新就被认为是保障经济健康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各国政府政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学者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我国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此后创新发展战略就一直处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转型困难,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打造新的增长点,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继续健康增长。 城镇化过程一般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并由此而来的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过程。城镇化过程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还可以通过增强知识溢出效应等途径推动技术创新的产生。劳动力市场匹配模型指出,城镇化过程可以通过人口的聚集提高成功团队之间的匹配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加快知识传播速度,从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对城镇化促进技术创新的机制进行了理论推导。在此基础上通过选取适当的控制变量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2003-2013年间全国地级市层面的经济数据,在Hausman检验的基础上,依据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研究城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地区之间的城镇化过程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本文还考虑了在不同的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城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可能存在的显著性不同,并使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对该假设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城镇化进程可以显著的影响技术创新的产生,其中就业密度每提高1%,可以促进专利产出上升0.14%,促进创新指数上升0.20%,且该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其中城市建成区就业密度指标仅在西部地区对专利产出和创新指数均具有显著影响。在回归模型中引入门限变量后,可以发现城市规模的提高将会增强就业密度的专利产出效应,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削弱就业密度的专利产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