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二联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型的临床疗效,以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方面的独特优势并进一步临床推广与应用。
方法:
选取河南省中医院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型患者72例,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中药汤剂口服加中药灌肠,对照组:中药汤剂口服。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腹胀痛或坠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增多及治疗前后总体疗效的改善,以评估二联疗法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
结果:
(1)本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72例,治疗组1名患者因服用治疗本病的中成药故剔除,对照组1名患者因失访故脱落,最终统计70例。
(2)在临床观察过程中,治疗组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得出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积分疗效比较,组内比较,两组均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故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较好的疗效,但治疗组疗效更佳。
(4)在主症下腹胀痛或坠痛方面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组内比较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组间比较P<0.05,说明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5)在主症腰骶酸痛方面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组内比较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组间比较P<0.05,说明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6)在主症带下量多方面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组内比较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均有效;组间比较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7)安全性分析:在临床观察过程中,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均未发现药物过敏现象,未出现头晕、恶性、呕吐等不良反应。
结论:
治疗组与对照组所选取的治疗方案均可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但二联疗法(中药汤剂联合中药灌肠)无论是在总疗效的改善,还是在主证方面疗效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故本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观察二联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型的临床疗效,以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方面的独特优势并进一步临床推广与应用。
方法:
选取河南省中医院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型患者72例,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中药汤剂口服加中药灌肠,对照组:中药汤剂口服。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腹胀痛或坠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增多及治疗前后总体疗效的改善,以评估二联疗法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
结果:
(1)本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72例,治疗组1名患者因服用治疗本病的中成药故剔除,对照组1名患者因失访故脱落,最终统计70例。
(2)在临床观察过程中,治疗组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得出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积分疗效比较,组内比较,两组均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故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较好的疗效,但治疗组疗效更佳。
(4)在主症下腹胀痛或坠痛方面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组内比较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组间比较P<0.05,说明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5)在主症腰骶酸痛方面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组内比较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组间比较P<0.05,说明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6)在主症带下量多方面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组内比较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均有效;组间比较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7)安全性分析:在临床观察过程中,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均未发现药物过敏现象,未出现头晕、恶性、呕吐等不良反应。
结论:
治疗组与对照组所选取的治疗方案均可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但二联疗法(中药汤剂联合中药灌肠)无论是在总疗效的改善,还是在主证方面疗效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故本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中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