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资源评价是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升级和新型旅游业态的出现,旅游地景观系统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逐渐成为旅游学者研究的重点。作为一个地域综合体,景观涵盖自然和人文诸多要素,既有视觉景象的含义,又有内在人的生活体验,是一切旅游活动开展的基础。旅游地景观系统评价能够全面了解旅游地景观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因地制宜采取相关措施,以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际慢城作为新兴的旅游度假区形态,迎来建设高潮,慢城中的景观系统阻力评价分析对其发展至关重要。在“慢旅游”发展背景下,需要形成一个“慢景观”体系建设的范本,以更好地指导“慢景观”体系的建设。但当前学术界以“景观阻力”视角研究国际慢城“慢景观”体系的成果较为缺乏。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梳理、资料查阅以及实地调研的方式,在对“慢景观”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依托于景观基本内涵和旅游系统理论,利用德尔菲法和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慢景观”阻力测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淳桠溪国际慢城进行评价,最后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将其景观阻力值进行空间可视化,以更直观地展示“慢景观”阻力的空间格局,分析其现阶段发展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本研究是对“慢旅游”相关研究的有益补充,构建了“慢景观”阻力测度评价指标体系,旨在总结出“慢景观”建设发展的共性要求,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国际慢城的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通过本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基于“景观”的基本内涵,“慢景观”系统可分为“生态系统类慢景观”、视觉美学类慢景观”、“文化体验类慢景观”以及“功能设施类慢景观”四大子体系,基本涵盖了景观概念中的相关要素,较为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国际慢城“慢景观”体系;(2)“慢景观”阻力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41个三级指标。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生态系统类慢景观”、“视觉美学类慢景观”、“文化体验类慢景观”和“功能设施类慢景观”。其中,文化体验类“慢景观”所占权重最大,其次是功能设施类“慢景观”,视觉美学类“慢景观”与生态系统类“慢景观”所占权重较小。说明在国际慢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文化内涵的体现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要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该评价指标体系可成为“慢景观”建设的范本,为“慢景观”的发展与完善提供理论指导;(3)高淳桠溪国际慢城“慢景观”阻力整体处于“较大”的水平,发展较好,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4)高淳桠溪国际慢城“慢景观”阻力水平整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格局,西南部区域具有“中心—外围”的慢景观阻力级别分布特征,高值聚集区与其旅游功能分区具有一致性;但是“慢景观”阻力分布的空间延伸性有待提高,需要因地制宜提高“慢景观”阻力水平,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5)为建设完善的“慢景观”体系,提出以下发展策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形成高质量的生态景观基底;提升景观美学水平,打造全品类的视觉景观类型;丰富景观文化内涵,设计多样化的景观体验内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全方位的景观设施保障。本研究构建了“慢景观”阻力测度评价指标体系,丰富了“慢旅游”的相关研究,同时也是对旅游地景观设计相关研究的有益补充;可以为高淳桠溪国际慢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同时为其他地区“慢景观”规划发展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