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悲鸿的绘画思想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j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悲鸿绘画思想是徐悲鸿艺术人生的精华;它整整影响了上个世纪大半个世纪,乃至如今。当我们再读徐悲鸿的艺术笔谈,再次展阅他的长幅巨制或随意小笔,我们无不为他那博大精深的艺术精神所震撼。写实主义的绘画思想是徐悲鸿绘画思想的精髓。徐悲鸿自1920年在北京大学的《绘学杂志》发表他的《中国画改良论》,提出他的绘画思想的“主脑”:“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到1947年的“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加上他的师法造化、取材于生活,构成了其绘画思想的主干,而贯穿其中的精神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沿着这一思想主干,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徐悲鸿绘画思想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二、徐悲鸿绘画思想的初步产生,三、徐悲鸿绘画思想的确立,四、徐悲鸿绘画思想中的美学思想。五、徐悲鸿绘画思想评析。本文侧重联系史实探索徐悲鸿绘画思想产生的原因,而不是空谈心性。徐悲鸿出生在甲午海战的后一年,公元1895年,幼诵诗书,对绘画有独钟,成年师从康有为,深受康“卑薄四王,推崇宋法”并倡导“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思想的影响,而中国画当时一味泥古、颓废的现状更刺激了徐悲鸿,美术界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声,都激励着年轻的徐悲鸿探索中国画的改良。1917年,徐悲鸿为期大半年的日本考察学习,深受当时西方写实之风影响下的日本画的震惊,1918年加盟蔡元培组织的画学研究会,与陈师曾、金城等砥砺画学,思想大进。1919年徐悲鸿开始了长达八年的留学苦读,他是带着吸收西人写实思想改良中国画的远大而现实的理想,一步一步实现他的梦想。1927年徐悲鸿学成回国,以南国艺术社和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为基地,展开了他的以写实思想改良中国绘画的伟大实践,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有着独特的表现。徐悲鸿写实主义的绘画思想符合抗战的需要,徐悲鸿“艺术为人生”的人生观,顺应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大众艺术观,徐悲鸿写实主义的绘画因而也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画界的主流。徐悲鸿对艺术教育特别重视,他深知改良中国画需要许多人长久的共同努力,他慈父般的殷殷期待、他躬耕力行的孜孜耕耘,终于培育出了诸多中国美术界的中流砥柱,成就了较为完整的、有独自特色的中国美术教学体系,并首先开设美术院校附属中学,为中国美术输出梯级人才,这一切努力,振兴了中国美术,为中国美术注入了新鲜活泼的血液,使中国写实主义的绘画甚而成为屹立世界艺术殿堂的强大支柱。当然,我们不能说徐悲鸿的绘画思想十全十美,它也有自身不可弥盖的缺陷,特别是对传统文人画的精髓和艺术本身自律性的重视不够,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求全责备,本来,没有偏爱就没有艺术,何况历史的、环境的等外因和艺术家自身的内因等种种因素的影响,是任何一个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无法逃脱的,对这些都应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
其他文献
柯萨奇病毒A组21型(Coxsackievirus A21,CV-A21)和肠道病毒D组68型(Enterovirus D68,EV-D68)可引起成人和儿童严重的呼吸道疾病、急性弛缓性麻痹等症状,甚至死亡。本研究从手
企业社会责任之劳工标准在企业的实施情况是反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本论文根据我国电子银行的发展现状,探讨其面临的风险问题。我国电子银行虽然在过去的几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同时法律和安全两大问题制约了我国电子银行的发展,严重影响了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地域赋予了文化基本的底色,形成文化最初的积淀。地域文化不仅包括各地域内独具特色的自然地理状况,更包含了此地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形成的独特的思维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财政预算治理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与改革目标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积极开展政府会计研究,探讨如何深化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加
高层建筑在现阶段的城市建设中有如“双刃剑”,它一方面象征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但是另一方面,它对城市空间形态和环境特征造成的不利影响也反映出我国城市建设
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框架下,大学校长作为大学内外部治理中的重要结点,形成了校长多重角色的内外部冲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于缺少可操作的具体规范,"校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高等级公路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建设正处在空前的高速增长时期。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在经受繁重的轴载负荷和密集交通量的反复作
目的:深入分析利用妇科超声技术检查绝经后妇女阴道出血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近两年来我院就诊的绝经后阴道出血共60例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甲组30例,乙组30例。分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政策工具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1985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工具呈现以下特征:政策工具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但政策工具箱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