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东北人媒介形象研究——以抖音短视频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_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东北人的刻板偏见在社交网络之中甚嚣尘上,“土气”、“搞笑”、“暴躁”等标签成为今日外界认知东北人的刻板印象。自媒体时代到来后,以抖音短视频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应用因其多元的内容生产主体、短平快的内容传播模式,为打破针对东北人的刻板印象带来了新可能。本研究将落脚点放在了自媒体语境下东北人媒介形象地呈现与建构上,以期纾困既有针对东北人的刻板地域偏见。本研究主要使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多模态话语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针对四个层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其一:抖音短视频中呈现了怎样的东北人媒介形象;其二:这些媒介形象是怎样被建构出来的;其三:短视频中的东北人媒介形象是否打破了既有对东北人的刻板印象;其四:其原因为何。本研究首先针对抖音中东北人媒介形象呈现展开分析,选取了抖音短视频平台中以#东北人为话题的有效短视频作品共计211条,着重分析自媒体语境下抖音短视频中东北人的媒介形象呈现。通过对抖音短视频样本的内容分析,总结抖音平台中东北人形象传播的内容主题与形式的分布。经调查发现东北地域的草根群体已经代替传统媒体机构成为东北人形象的主要建构者。抖音中的东北人形象呈现仍没有摆脱“土气”、“幽默”、“暴躁”、“热情”等刻板标签。随后借助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深入探查东北草根创作者如何在短视频平台中运用视听语言构建自我群体形象。具体表现在:东北人在自媒体语境下仍在以泛娱乐化的表达复现过去喜剧作品中的东北人媒介形象,而面对当今“他者”对东北的地域歧视与刻板印象,他们选择一边喧嚣着控诉,一边自缚于“我群”的圈层以求自我保护。随后借助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针对自媒体用户的东北人媒介形象认知情况展开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23份。调查发现短视频并没有打破型塑于东北喜剧小品中的经典媒介形象。同时发现现今非东北人普遍对东北在地群体抱有刻板偏见,短视频中的东北人形象呈现对于打破这种既存偏见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电视与社交媒体的共同作用下观众对东北喜剧作品产生了情感共鸣,对经典东北人形象的记忆由此被构建起来。这类经典形象借助媒介力量在受众之间反复的共享与重复,国民对东北人形象的电视记忆得以被强化。在这个过程中东北人群体形象被简化为了刻板形象。政治话语的驱动、东北与其他地域之间经济、文化权力的此消彼长促发了针对东北人媒介形象的记忆偏移。在网络中东北人对过往喜剧形象的同质性复刻以及东北负面事件的高频率呈现的共同影响下,他者既存的东北人形象认知发生负面转写,针对东北人的地域偏见也由此生成和固化。本研究继而立足于互联网的社会记忆建构逻辑,反思并探索了自媒体语境下东北人形象再建构策略。网络时代的传播语境、媒介形象书写权力格局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令消弭既有刻板偏见仍有理论上的可能。传统媒体应引导重建话语协商环境;社交媒体平台应优化算法加强管理再构网络公共领域;无论是否是东北用户都应呼唤价值理性的回归,力图破除既有的地域偏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本研究希望从学理与实践层面为东北人形象研究与消解针对东北地区的地域偏见做些许贡献。也尝试从新的角度提出主张,希望可以在学术和实践上贡献思考新路径。
其他文献
写手帐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文化现象。手帐原本指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型记录本,但是如今却演变成为一种形式丰富多彩、颇受青年群体喜爱的实践形式。作为融合了自我传播、网络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形式,且主要基于纸笔等传统媒介的手帐,在当下的加速社会中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对象。基于“传播的仪式观”的视角来探究加速社会下的手帐“慢实践”及其影响与意义,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理解手帐与加速社会的道路。在“传播的仪式观
学位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在媒体环境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就传媒产业而言,数字时代的媒介将信息、主体整合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交流,而拥有数亿规模用户的网络平台也日益具备了媒体化特点。为在市场化特征日趋突出的新时代抢占舆论阵地,进一步增强基层服务和治理能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便应运而生。然而,在数字技术冲击和媒体融合战略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媒体从业者面临着职业认同危机和职业转型压力
学位
自新冠疫情全球大爆发以来,受疫情现状和公共政策影响,人们的生活逐渐向线上转移,个人的精力和时间被大量投入到网络世界中。与此同时,来自新冠疫情的负面信息也借由网络对人们形成冲击,引发负面情绪的滋生。如何使用媒介处理负面状态,管理自身的情绪,延长正面反应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此,本文对A大学的191名学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实验,并在实验结束后对其中15名志愿者进行了回访。研究结果发现:1)当受众与
学位
数字时代,一个新的新闻生态已经逐渐形成。在面对种种改变与挑战的同时,很多主流媒体会为了适应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往往会采取各种新型的运营策略,以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适应媒介转型的大趋势。而记者的网红化,便是其中之一。“网红”与“记者”,这两个原本并不相关的词语,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组合而成了一个新的网络热词:“网红记者”,而这就不得不谈到在近两年持续走红的央视记者王冰冰。作为出镜记者的王冰冰
学位
脱离具体语境的网络社交给人们的交往带来新的难题,不可见的受众或身份模糊的受众使用户难以抉择自我呈现的方式。我们不仅在现实生活中面临印象管理失败的尴尬场景,也会在网络上遭遇“语境崩溃”的窘境,流行语“社会性死亡”形容了这种状况,而豆瓣“社会性死亡小组”则为用户提供了在线自我披露的场所。本文采用互联网田野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探究影响人们在线自我披露意愿的因素和线上交往的意义。研究发现,豆瓣小组自由开
学位
数字化生存时代,用户以平台节点为生存的要塞,节点主体成为连接的基础单元,数据流、符码物质流都经过节点传输至用户,人以节点主体形式单独出现又相互连接,形成了一副数字化生存的图景。社交媒体和平台应用这类节点极大压缩了时空,提高效率的同时,亦产生了更多的节点化数字空间,人在节点上数字栖居。生活场景的转换变成了数字节点之间的时空跳跃。伴随技术加速和数字化生存设施的普及化,用户的时空愈益压缩,切换愈益频繁,
学位
<正>一切数学解题的思路、方法、技巧等都来源于认真仔细的审题,而审题是解题的开端之作.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曾提出“掌握数学意味着善于解题”,将解题过程分为四个基本阶段:审题,转换,实施,反思.其中第一个阶段就是认真审题,要解好题必须先审好题,审题是数学解题的最重要的第一步.审题就是根据题目条件,多角度、多方位分析与观察,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由条件到结论,由数式到图表,洞察问题的实质,找到合适
期刊
对于新闻信息的“消费”早在前媒介时代就已经出现,而随着媒介化社会的到来,互联网用户越来越能够掌握新闻消费的主动权,和传统媒体时代相比,他们以更便捷、多样化的方式参与公共生活的建设。近年来媒介化社会新闻消费过程中所表征出来的情感化已经成为一种总体倾向和趋势,新闻消费对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建设、甚至是新闻生产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值得关注和深思。本文将社交媒体的新闻消费置于“媒介化社会”的研究背景下,
学位
作为一份老牌杂志,《人物》因深耕特稿写作而备受读者欢迎。2013年4月,《人物》公众号上线,活泼生动、沉稳含蓄并包的叙事风格使其迅速拥趸大批粉丝。根据新榜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当前《人物》公众号预估活跃粉丝数高达100W+。截至2022年3月,该公众号共推出了2445篇原创报道,篇均阅读数在3.3W-10W+之间浮动。作为人物类特稿的典型代表,《人物》公众号在上线之初保留并延续了《人物》杂志的报道风
学位
粉丝和明星间越发凸显的共同体特征和粉丝失范现象引起本文对前述两者认同关系的注意。已有大量且扎实的文献分析过粉丝文化中的认同问题。但本文认为这些认同研究将粉丝和明星最核心的关系当做了背景,分析的是背景生成后粉丝的认同行为。将原本是背景的关系置于研究中心或许可以进一步认识和发展粉丝文化。那么被当做背景的认同关系是什么关系呢?这是本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粉丝和明星要建立起关系,按照一般社会逻辑必然会涉及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