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新的翻译方法和理论不断涌现,尤其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因此,在具体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将译者的主体性从很大程度上展现出来。此外,译者的主体性成为相关学术研究中的最重要主题。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经常与翻译本质、翻译过程与翻译批评研究紧密相连。它激发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研究,还导致了所谓的“译者的转向”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从以语言与文化为中心的翻译学转向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学。译者的主体性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地位以及重要性。第二阶段从2002年开始,这标志着翻译领域开始从多维和多层面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研究。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和语际间的活动,它同时涉及语言和文化的传递,换句话说,它是一种超越文化的过程。这个术语“翻译的主体性”之所以能在中国出现主要是因为受到西方翻译研究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转向。从那时起,翻译研究的视野从规模上不断扩大。当前,中国人民正在向世界各地传播典型的传统的中华文明。在这样的背景下,唐诗英译将会极大地促进中国与其他具有着截然不同文化间国之间的跨文化沟通。在这篇论文中,我首先对一些中西翻译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因为他们对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有很大的影响。然后,我通过分析四首唐诗的不同英语版本来说明译者主体性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得出以下结论,即,由于译者不同的审美观,大相径庭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社会制约因素,颇有偏差的读者接受程度,四唐诗歌的不同译本都有值得称赞或者引起读者和评论家们质疑的地方。此外,在对不同的英语版本比较和对比的过程中,我还得出一个结论,翻译的多样化合传递性赋予译者更多的自由,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去大胆地想像和创建。我们可以说不同的翻译人员可以从相同的原始创建不同的翻译。译者是翻译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其目的、策略、方法与审美极大地影响了形成的目标文本。正是由于翻译方式的多样性和合理性给译者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大胆地想象和在原文基础上进行独到的创作。此外,翻译标准的多样化,以及在原有翻译理论上发展而来的新派翻译标准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