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慰安妇》(1997)(Comfort Woman),是美籍韩裔作家诺拉·玉子·凯勒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而另外一部同名作品《慰安妇》(1999)是菲律宾幸存者玛丽亚·罗莎·汉森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本论文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凯勒与罗莎同名小说中的慰安妇形象,揭示种族与性别双重压迫下的女性失语,探究“属下”女性如何唤起自我意识,从失语状态中逐渐恢复女性主体和民族身份。 本论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为引言,包括作品介绍、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是凯勒与汉森同名小说《慰安妇》中失语女性形象的研究,分析慰安妇明子与罗莎的生存困境,与失语紧密相连的种族与性别问题。韩裔作家凯勒的《慰安妇》中朝鲜妇女明子经历了多重压迫,即朝鲜父权主义、日本殖民主义、西方权力话语下成为失语的“属下”;而另外一部同名小说《慰安妇》中菲律宾妇女罗莎,不仅是美国殖民主义和菲律宾父权主义下的间接受害者,还是日本殖民主义下被物化的客体。 第三章分析凯勒与罗莎同名小说中“属下”女性如何唤起女性自我意识和民族文化意识,从而恢复主体身份。明子在民族文化认同寻求中逐渐恢复女性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身份;而罗莎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是从意识萌芽到彻底觉醒的渐进过程。 第四章通过分析历史与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慰安妇形象,发现两部小说中的慰安妇虽经历了相似的困境,却以不同的觉醒方式重新获得女性主体身份与民族身份,从而深入探讨异同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社会文化因素。 第五章为结论部分,阐释美籍韩裔作家凯勒是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探讨女性主体与文化身份建构,而菲律宾慰安妇幸存者汉森更侧重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同名小说中慰安妇的形象描写,亦是历史与社会大背景下成千上万慰安妇生存境遇的逼真写照。 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慰安妇形象,揭示“属下”女性在特殊历史背景与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生存困境,为女性述说自己的苦难历史提供一片空间,同时为慰安妇幸存者寻求人道主义救助与关怀之路。同名小说《慰安妇》的形象演绎不仅仅是个人的历史真相,它还是成千上万慰安妇血泪史的文学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