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疏离到自由——小说集《大教堂》中的关怀意识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D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1938-1988)的一生艰难坎坷:酗酒、吵架、冷战、分居、大麻、破产和流浪,仿佛一切生活中的悲惨局面都降临在他的身上。从这位伤痕累累的作者笔下淌出的,也正是被誉为“极简主义”的那硬瘦、冰冷和寡淡的文字。他的作品和他个人的身世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这些作品很多来自他的亲身体验。他自己说无法帮小说中的人物“优雅地解决困难”[1],但对这些困难和悲惨境遇的凝视,本身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照。  这种关照,在卡佛的小说中,就体现为“从疏离走向自由”。疏离,是原本意义上应当亲密的疏离,这种疏离让人同世界、爱人隔阂,被迫回归个体;自由,则是真正回到个体后的个人在无法自控地向一个虚无外界求助时,能看到的是自己内部的生存状态。卡佛本人也向文学发出这种“隐形”的呼救,在被生活逼入无法退守的高墙时,他选择凝视自己笔下同样走投无路的人们。凝视,亦是回视。唯其回到自己本身,对个人生存状态的质疑和描摹,才让这些看似冷硬的文字具有了深层意义上的关怀。  本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力图从关怀意识的发现、小说集《大教堂》的去中心结构和“夫妻关系”主题、被迫走向自由的群像、营造“疏离到自由”的艺术张力和宗教角度的救赎全面分析、把握卡佛对人的深层关怀。  引言结合卡佛身世和作品的联系引出其关怀意识,在整理国内外卡佛研究的前提下提出“从疏离到自由”的重要线索。第一章将小说集《大教堂》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其篇目布局,并发掘和分析其中暗含的“去中心结构”(德里达),拣选出其中的重要主题“夫妻关系”对人的深层关怀加以论述;第二章从篇目中人的生存状态出发,以悖论的角度提出“从分离到回归”的故事共性,引出“人是被迫走向自由的”这一内涵;第三章从《大教堂》中的裂隙和叙事节奏出发展开论述卡佛的关怀意识在艺术上的独特表达;第四章从宗教角度入手,借助巴尔塔萨哲学美学[2]、沃尔夫冈·伊瑟尔的“召唤结构”、“俄罗斯理念”[3]论述小说集《大教堂》内宗教意味浓厚的悖论式救赎。  卡佛在《大教堂》中,用不动声色的文字描摹着“从疏离走向自由”的群像,其布局精巧,结构考究;以独特的艺术手法,通过“夫妻关系”这一重要主题切入了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了悖论式的生活图景:人在疏离和孤独的困顿中被迫归复自我,并从生活中获得慰藉,走向自由。纵观整辑,无论从生存层面还是宗教层面,卡佛都对人怀有强烈的关怀意识。以多种研究方法阐释、论证上述内涵,对小说创作实践、卡佛作品的进一步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其他文献
报道第一台NACT(新型灰渣冷却技术)滚筒冷渣机的工业试验结果.工业测试显示,锅炉满负荷运行时NACT滚筒冷渣机的表观传热系数大于95 W/(m2·K),几乎是现有滚筒冷渣机产品传热
期刊
@@
90年代之前,巴格列依焦化厂精制车间生产出众多的产品:工业二硫化碳、二聚环戊二烯、合成用苯、硝化用苯和甲苯、溶剂、茚-古马隆馏分等.
许地山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他本着为人生的理想,立足社会现实状况,借助宗教拯救灵魂之笔,利用传奇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一幅幅
现在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其实验的目的多数是在一个设计完整的实验框架范围内重复前人验证的结果,实验的结果都或多或少在设计者的预料之中,学生的思维和科
以小桐子油、地沟油、小桐子生物柴油、地沟油生物柴油和0号柴油为燃油,研究了其在炉窑内的燃烧排放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油压的增大,燃烧生物质燃油和柴油时,烟气中CO浓度逐渐
期刊
@@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20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期,消费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和以科技为主导的传媒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但是,消费主义的盛行、媒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