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迁移劳动力的养老保险制度对接研究

被引量 : 34次 | 上传用户:tai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长期处于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人口占有很大的比重,城乡发展极不均衡。这不仅表现在城乡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差异性,而且表现在城乡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水平的较大差距。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作为现代社会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民生福祉的制度保障,长期存在二元化、碎片化,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模式、保障水平、筹资与给付方式差距明显。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无法平滑对接和有序对接。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城乡养老保险体系覆盖面过窄、层次过低,城乡养老保险体系相互分离,尚未形成统筹与对接的协调运行机制,不仅造成城乡养老保险水平相差悬殊,而且导致农民工、失地农民等群体被基本排斥在养老保险的制度之外,导致城乡迁移劳动力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以及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对接困难。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研究基于城乡迁移劳动力的养老保险制度对接,解决覆盖城乡养老保险体系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在中国二元经济转变、人口老龄化、人口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和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背景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城乡迁移劳动力的养老保险制度对接问题是一个涉及经济、人口、社会等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该领域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经济、社会价值。首先,实现城乡迁移劳动力的养老保险制度对接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如果迁移劳动力的城乡养老保险待遇能够实现无障碍转移和接续,待遇水平能够实现平滑对接,将有利于整合城乡二元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资源在城乡之问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从而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资本的配置和利用的效率,充分发挥第一次人口红利和第二次人口红利期的人力资本效应,实现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次,实现城乡迁移劳动力的养老保险制度对接有利于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城乡迁移劳动力的主要群体是失地农民和农民工,其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做出的贡献与享受的经济利益与权益保障不相匹配。因此,养老保险在城乡之间实现公平转移和接续,缩小城乡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的差距,合理计算迁移人口的养老保险缴费和给付,有利于维护迁移人口的养老保障权益,维护公平与正义。最后,实现城乡迁移劳动力的养老保险制度对接,有利于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促进各类群体养老保险制度的定型与整合,实现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论文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以及系统分析三位一体、结合相容的方法,一方面借助深厚的经济理论,遵循经济学研究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范式,对城乡迁移劳动力的养老保险制度对接进行理论分析,另一方面以人口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保险精算学为依据,利用人口预测及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对基于城乡消费的福利差进行概念界定和测算,构建迁移劳动力养老保险制度对接基本模式,并利用精算模型对不同阶段、不同缴费年限、不同养老制度联动对接模式进行了适度性检验和实证分析,实现了多学科方法的交叉与灵活运用。其次,实现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融合。城乡劳动力迁移、流动与养老保险体系衔接问题,不仅是各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必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焦点所在;不仅是一定时期内的短暂均衡态势,也是需要长时期融合、完善、发展的过程。所以,本文借助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融合的方法,不但进行了养老保险体系静态现状研究,还进行了对乡城劳动力迁移、流动数量及其和养老保险体系衔接的动态关系的趋势预测,把问题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动态结合起来。论文的基本思路是从全面系统地梳理城乡迁移劳动力养老保险制度对接的理论入手,对城乡迁移劳动力的养老保险制度对接进行全面系统的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构建城乡迁移劳动力养老保险制度对接的理论基础。主要侧重研究城乡劳动力迁移理论,包括城乡迁移“推—拉”理论、二元经济理论、收入决定理论和前瞻理论;同时对养老保险制度对接理论进行梳理,将城乡平衡发展理论、劳动与生存公平理论以及梯度对接理论作为劳动力迁移养老保险制度对接的基本理论:利用经济学原理,创新引入养老保险的城乡迁移劳动力消费决定模型,构建两期迭代模型,并将养老保险因素引入迭代模型中,以证明消费水平在城乡迁移劳动力行为中的决定作用。同时引入养老保险城乡迁移劳动力消费决定理论,为制度对接标准—城乡福利差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阐述中国城乡劳动力迁移发展阶段和现实状态,分析劳动力迁移主要特征,根据2010年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构建迁移劳动力预测模型、进行参数假设、预测未来城乡劳动力迁移发展规模和趋势,迁移人口数据预测至2050年。第三部分:城乡迁移劳动力养老保险制度对接现状及国际经验比较。分析城乡迁移劳动力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现状,首先概括总结了迁移劳动力进入城市后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五种模式,即扩面模式、仿城模式、综合保险模式、双低城保模式、个人账户模式。同时对目前正在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和运行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通过现有迁移劳动力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碎片化、分割化的特点,按照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未来发展战略,构建城乡迁移劳动力养老保险制度对接基本框架、路径,对影响制度协调对接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分析典型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对接模式及对中国制度设计的启示。第四部分:城乡迁移劳动力养老保险制度对接的基本框架,包括对接的原则、目标和基本思路,从而确定制度对接基本要素。为了研究劳动力养老保险动态对接机制,本文利用统计方法,对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未来人口转变特征来作为对接阶段划分依据,设计对接时点及条件分析。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测算城乡福利差系数,并对城乡福利差系数进行阶段性调整。设计制度对接模式,构建基础养老金对接精算公式,并说明个人账户对接制度设计。第五部分:城乡迁移劳动力养老保险制度对接实证分析及适度性检验。分析城—乡和乡—城迁移劳动力养老保险制度对接水平,以及缴费年限扩张下的对接养老保险水平,根据迁移劳动力辅助养老联动对接水平,测算两序列(有无子女,有无土地)下乡—城和城—乡联动对接水平,最后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对接和联动对接进行适度性检验。第六部分:分析城乡迁移劳动力养老保险制度对接的实现机制。重点分析有利于实现城乡迁移劳动力养老保险协调对接的制度配套机制。包括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机制、对接中的财政和责任分担机制、养老保险城乡统筹机制、养老保险信息管理服务机制等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第一,以往预测城乡迁移人口的学者多采用时间序列趋势法,缺乏人口城市化发展目标的判断标准。本文结合经济发展阶段理论采用logistic增长模型预测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水平并以此为目标获得未来每年的城镇人口数,再减去不考虑城乡迁移情况下的城镇人口数最终获得每年城乡迁移人口规模,这种测算方法既符合人口迁移发展规律,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第二,提出“城乡二元消费福利差”的概念,将其作为衡量城乡迁移劳动力在城镇和农村享受福利差异的重要核心指标。并将“扩展线性支出模型”用于研究城乡消费福利差测算,同时根据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人口转变特征,确定未来“城乡消费福利差”的阶段性调整方案。第三是根据城乡消费福利差系数和缴费贡献率的转换,对城乡迁移劳动力养老保险对接进行实证模拟研究和适度性检验,经检验乡城迁移和城乡迁移基础养老金对接水平均已进入微观适度区间,并且向宏观下限靠进。。突破了养老保险制度对接只做定性研究,鲜有做定量测算的研究现状。论文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主要从宏观上研究城乡迁移劳动力养老保险在制度对接,对于分群体对接方案没有在实证研究部分逐一提及,即将农民工、失地农民等群体对接方案进行细化研究,有待今后研究中进一步加强。第二,论文创作中,城乡社会保险制度政策会发生变化,本文只将研究时点定格在论文创作时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框架下研究迁移劳动力对接机制,主要从理论和实证进行分析论证,由于缺乏迁移劳动力实际缴费数据,关于个人对接精算仿真模拟内容没有做全面研究。
其他文献
<正>有时听到大学老师抱怨中学历史教育,认为中学老师给学生灌输的是错误的历史,他们接纳学生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学生们"洗脑"。听
高等音乐院系固有的专业特性使其忽略了音乐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信息化教学的融合建设,认识的滞后、投入建设的参差不齐、音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不高等问题已经成为高等
青岛公交集团在运营安全管理中坚持问题导向,依据安全大数据,实施精准管控.1大数据分析公交车强制降速“十次事故九次快”,公交车运载着一车乘客,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集团对
住房泡沫给家庭经济活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带来了巨大挑战,改变着家庭人口规模和城市人口流动规模。本文在索罗增长模型基础上构筑了住房泡沫与城市人口增长
通过渗流铸造的方法制备出Wf/Cu82Al10Fe4Ni4复合材料,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和扫描电镜(SEM)研究其动态压缩行为及断裂特性。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紧密,受冲击
探地雷达是利用发射超高频窄脉冲电磁波,通过分析反射的电磁回波,来判断地下介质形状和深度的地下探测技术。它综合了电磁场理论、天线设计、射频电路、信号处理等多个领域的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转型,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中感性思维的朦胧性日益为现代社会的理性因素所改造;同时,人本主义与系统思维的发展使西方的行政管理思想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节能环保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而且在化工生产当中,人们为了使其节能降耗的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人们就从客观和主观这两个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