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分布特点及超声内镜特点。2.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对各类型病变后续治疗方式的指导意义。3.研究超声内镜对鉴别平滑肌瘤与间质瘤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共457处作为分析、研究对象,收集每个病变的一般情况、普通电子胃镜特点、超声内镜表现、后续治疗方式及病理结果,计算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总符合率并分析误诊误判情况,并选取病理结果为平滑肌瘤及间质瘤的病例,进一步分析其一般情况及超声内镜特点。结果:1.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多分布于胃,尤其是胃底、胃窦,其次为食管,尤其是食管下段,分布最少的部位是十二指肠;食管病变多起源于粘膜肌层,贲门病变多起源于粘膜层及固有肌层,胃隆起性病变多起源于粘膜层及固有肌层,十二指肠病变多起源于粘膜层;平滑肌瘤多位于食管(109/160),间质瘤多位于胃(61/68),息肉多见于胃(34/51),囊肿多见于食管(28/40),异位胰腺多见于胃(23/31),脂肪瘤多见于胃(21/28),炎性增生多见于胃(11/13),腺瘤多见于十二指肠(13/13),癌多见于胃(9/12);腔外压迫多见于胃,可为肝脏、脾脏、结肠及腹腔占位性病变导致,也常见于食管,多为胸主动脉、气管隆突等导致,十二指肠较为少见,可为腔外血管、胰腺等。2.EUS诊断例数138例,病理结果符合例数为102例,总符合率为73.91%;各病变类型在EUS下的表现:平滑肌瘤的超声内镜特点为起源于粘膜肌层或者固有肌层的低回声影,内部回声均匀,远场观察清晰。间质瘤主要表现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低回声影,内部回声不均匀,远场观察不清晰;息肉的超声内镜特点为起源于粘膜层的高回声影,内部回声均匀;囊肿则表现为起源于粘膜层的无回声影,内部无回声;腺瘤多表现为起源于粘膜层的高回声影,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异位胰腺多表现为起源于粘膜层内部回声不均匀的团块影,回声高低不等,可为高回声,也可为低回声或混杂回声;本组病例多采用ESD术处理,尤其是起源层次深和(或)体积较大的病灶。起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的病灶可采用EMR切除,而起源于固有肌层的病灶因位置较深多采用ESD法切除,层次显示不清的病灶多为恶性肿瘤,多采用ESD及外科手术切除。术后并发出血2例,穿孔1例,可能与病灶体积过大、位置较深及手术者技巧有关。3.病理明确诊断为平滑肌瘤的病例共24例,其中18例位于食管(75.00%),1例位于贲门(4.17%),5例位于胃(20.83%);6例行EMR治疗(25.00%),18例行ESD治疗(75.00%)。平滑肌瘤与间质瘤患者的性别、病变表面是否光滑或糜烂溃疡、边缘有无粘膜桥、生长方式、回声高低、内部有无点片状高回声影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大小、起源、内部回声均匀与否及远场观察是否清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01、<0.001、<0.001、0.041),间质瘤患者相较于平滑肌瘤患者年龄更大,肿瘤体积更偏大,更多起源于固有肌层,内部回声不均匀,远场观察不清晰。结论:1.EUS诊断总符合率为73.91%,可明确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起源、病变的大小、浸润的深度等,并可对表现典型的病例进行诊断,在治疗方面对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治疗方式具有指导意义。2.超声内镜对于鉴别平滑肌瘤与间质瘤具有指导意义,间质瘤患者相较于平滑肌瘤患者年龄更大,肿瘤的长径或体积更大,更多起源于固有肌层,内部回声不均匀,远场观察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