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动态RDA模型研究

被引量 : 31次 | 上传用户:czx66c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译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发轫以来,经历了起始与奠基、思考与探索、质疑与调整等几个明显的发展阶段,目前已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跨学科时期。口译活动在语言信息处理、心理认知机制、社会文化属性等方面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对口译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无论是战略意义上,还是战术应用上,在其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领域,“跨学科”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过大部分研究还是多趋于思辨规约的视角,对于口译活动自身的思维规律、心理机制、制约因素及其认知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还没有较系统的论述。为从整体上系统梳理口译的过程运用程序,蔡小红(2001)曾将口译的研究模式分类为描写性模式和解释性模式。但是笔者认为,以释意派的三角模型为代表的描写性模式和以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为代表的解释性模式,在当今口译跨学科多视角的发展趋势下都存在缺陷。释意派的三角模型只描述了口译这一过程,却未指出译员应如何去有效地实施这一过程;而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虽指出了口译过程中译员认知的负荷,却未指明译员该如何做才能减轻或化解口译过程中不应有的负荷。为此,本研究在借鉴当今口译跨学科多视角研究现状的基础,从语言哲学、体验哲学、语言心理学、认知语用学及跨文化交际理论等跨学科视角对口译的认知过程进行探索研究。本研究从哲学的视角对口译研究进行思考,认为口译活动具有以下几点哲学特征:语言世界观的立交桥——口译研究的跨文化交际学思考;语言游戏的关联性——口译研究的语用学思考;体验哲学的经典体现——口译研究的认知学思考;并对口译活动提出揭示其独特属性的定义,即:口译活动是以话语为依托,语用为策略,认知为手段和途径,促进有效交流为目的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过程。这应是口译跨学科多视角研究的又一体现,丰富了口译研究的理论基础。对于口译活动的过程体系,本研究借用认知语用学的关联(Relevance)、顺应(Adaptation)理论及口译的释意理论(Deverbalization),将口译研究过程模式的分类,由蔡小红的描写性模式(释意派的三角模型为代表)和解释性模式(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为代表),拓展出以突出口译技能研究为核心的“综合性模式”,即口译动态RDA模型。在该模型的构建中,运用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口译这种特殊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进行有效的解释和指导。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解释口译的交际特征,指出口译过程中译员对源语的听辨理解是一种“明示——推理行为”。口译场景中的认知语境为译员的语用推理提供了手段和方法,而推理是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基础的,因此对口译场景中的在场和不在场语境的把握和分析以及译员自身的知识图式的运用就显得极为重要。而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是各种关系相互顺应的过程。Verschueren认为语境是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总和,是顺应的主要内容。口译中,译员对口译场景中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认知和顺应是实现译语顺应、达到口译目的的重要策略和手段。因此,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在口译过程中的运用对于源语的听辨理解和译语表达是比较完美的结合。而口译中听辨理解的对象和译语表达的目的都是说话人通过源语所欲阐述的意义和交际意图,这样,释意理论的核心内容“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意义”就自然成了关联听辨理解追求的目标和译语顺应表达服务的对象。口译中,译员所承载的记忆及其方法和技巧就应在尊重口译即时、即席场景的情况下,围绕“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意义”这一对象进行。因此,口译动态RDA模型是从交际、语用和认知的视角对口译过程提出的一个综合性的认知、阐释模式。该模式可直接运用于指导口译教学和实践,它不仅是理论上的认知模式,同时也是可运用于实践的规定性模式,即,既是descriptive,同时又是prescriptive。对于实践性特别强的口译研究来说,口译理论研究的目的,主要还应在于指导口译实践和教学。在此宏观规划的基础上,本研究然后对口译活动具体过程的“听辨”、“记忆”和“表达”这三个阶段展开具体的微观研究。在口译动态RDA模型之关联听辨(Relevance)阶段,本研究将图式理论与关联语用推理理论综合应用到口译的听辨理解过程中,创造性地指出关联理论的双重语境概念只是为口译的关联听辨理解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而译员大脑中的知识图式则为关联听辨理解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同时笔者又提出口译关联听辨理解的认知连通原则,认为可通过概念呼唤、情感协商和意义传承等认知方式,将口译中的各类语境与译员相关的知识图式相互连通互动起来,即可达到高质量的口译听辨理解,又可为口译的记忆和译语表述打良好的基础和铺垫。在口译动态RDA模型之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意义记忆(Deverblization)阶段,本研究将口译释意理论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进一步拓展深化,探讨记忆机制、口译记忆中的语义表征和“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在口译记忆中的发生机制;然后,再着重从口译记忆特点的视角研究短期记忆容量理论与口译中的记忆单位、短期记忆遗忘曲线与口译笔记,并提出:口译笔记的技巧及其认知理据。解决了“口译动态RDA模型之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意义记忆”阶段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的主要问题。在口译动态RDA模型之译语顺应表达(Adaptation)阶段,本研究就译语表达阶段译员该“怎么说”的问题展开探讨,通过讨论顺应理论与口译研究的关系,提出口译中译语表达的动态顺应策略。在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动态的选择状态下,译员为取得较佳的口译效果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意识状态以顺应译语的表达?为此,笔者从译语语境的动态顺应和译语受众心理的动态顺应,以及译语文化的动态顺应来探讨口译中译语表达的动态顺应。在这三者之间,本研究认为,动态顺应是主旋律,译语语境是译员可资利用的空间舞台,译语受众心理和译语文化则是译员动态调试自己译语表达顺应过程中意识程度的空间资源。在此基础上对语言所作出的选择才能更有效地顺应译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进而成功地实施口译所肩负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任务。口译动态RDA模型既具描述性,又具规定性的特点,决定它不仅是理论上的认知解释性模式,同时也是可用于指导实践的规定性模式。因此,本研究最后还对口译动态RDA模型之实践运用展开探讨。在对口译动态RDA模型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口译教育培训及其在我国发展的认识,梳理出口译技能的认知发展模式,并结合本研究的理论研究成果,将口译动态RDA模型的教育培训的指导原则归纳为:跨学科理论原则、实践体验性原则和技能发展性原则。本研究还对口译过程诸阶段的实践运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解论证和说明,并辅以相应的案例分析,以期为指导口译的教学培训和实际工作开辟新的视野和思路。在口译研究进入跨学科多视角的发展时期,我们更应该强调口译研究策略和方法的综合性,有学者提出我们要合理把握和评定定量研究在口译研究中的应用、对象及效果,甚至呼吁口译研究方法的定性“转向”,以强调口译活动的经验性与社会性对口译研究和教学的启示意义,特别明确了口译研究主题应回归口译活动本体的重要性。本研究“口译动态RDA模型研究:理论与实践运用”权当是关注口译活动本体研究的一次尝试,希望广大专家学者、口译工作者、口译教师及学员等社会各界相关人士关注这一领域,使其蓬勃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世界,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互联网的勃兴为草根阶层书写自我和他人提供了契机,通过网络自由、开放的平台,“网络红人”风靡于虚拟世界。近年来,或无心插柳,或有意噱头,或自我表达,或幕后操纵,“网络红人”轮番
分析了同心县枸杞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坚持"科学规划,优化布局,突出优势,相对集中,优质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同心县枸杞产业发展的对策。
鄱阳县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鄱阳县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辖区面积421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948.7平方公里,占22.5%,因此有"中国湖城"的美誉;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
办大学首先要尊重大学的常识。常识是大学从自身的历史中汲取的经验理性。常识是经验,但绝非所有的经验都是常识。关于大学没有绝对的真理可以依循,实践中如果违背了常识必须
[目的]筛选出分别可固氮、解磷、解钾的菌株,对其进行鉴定,并利用它们生产微生物肥料。[方法]从供试土壤中分离出目的菌,测定其代谢能力,分别进行16S rDNA测序菌种鉴定,并进
现代大学作为第三部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安排由于受政府制度以及企业制度环境的消极影响,一直以公私两分的形式存在,远离了第三部门制度架构的规范性要求。近年来,随
本文做的是语言的习得研究,这是从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探究其对于语言的掌握程度,来描述语言的习得过程和解释习得现象,寻找在语言习得中起到正面和负面作用的因素。应用到西班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克服了西方传统哲学中对人的本质作抽象孤立理解的缺陷,充分显现了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立足于现实的人,以人的感性实践为逻辑起点,使人的
长期照护社会保险,是应对老年人长期身体和生活照料需要的社会保障新议题。这种社会保险项目的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框架,以及对保险提供者、受益目标人口和受益资格、受益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