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进程加速的现代,经济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福利的同时,也对全世界的生态系统产生了改变,资源衰竭、环境退化、空间结构失衡等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系统的急速退化和资源的极度紧缺引起了人们对自然区域持续性的共同关注,同时也激发了保护区的建立动机。地质公园作为保护区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包含一定数量的、具有特殊重要性、稀有性、审美性的地质遗迹资源的自然区域。自2000年以来,我国逐步成为地质公园建设和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地质公园以保护地质遗迹、开展科研科普活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建设目的,在成立之初显现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一些环境、社会和资源问题。然而随着人们对地质公园的逐步认可和旺盛需求,引发了一系列例如保护区划分随意、管理机构混乱、开发进程过于激进等问题。究其缘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地质公园在开发过程中,地质资源的公共性和外部性产生的“市场失灵”现象;二是地质公园传统的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引发的“政府失灵”现象。在此背景下,社区参与的重要性突显出来。社区参与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从宏观上来看,是地质公园建设的动机之一,是地质公园发展的目标之一;从社区本身来看,是社区自身的发展需求,是社区转型的有效方式之一。然而社区受到资源配置不均和缺乏良性社会资本的因素限制,并不能完全参与到地质公园的公共事务中以发挥其作用。社会资本是近些年来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国际性学术热点,被认为是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缺失的环节”。社会资本与社区研究之间的关联性,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被认为是密不可分的。由于社会资本对行为意识的影响和促成集体行动的作用,近年来被广泛的应用到社区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研究中。国外学者较早注意到社会资本在自然资源管理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在对社会资本概念、其形成过程和作用机制,并结合社区做了相关探索研究后表明,社会资本的核心因素:信任、社会规范、共同规则约束着个体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行为。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同样体现在地质公园的社区参与中:社会资本是促进地质公园社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的内在动因,并推动社区居民更好的参与到地质公园公共事务中。地质公园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不仅能够推动社区本身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村民主政治的运行,还可以缓解农村贫困、社区资源配置等问题。无论从社区自身发展来看,还是在促成社区参与地质公园的集体行动中,均具有重大意义。社会资本与公共管理理念的相结合,为世界上很多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由于社会资本具有多维度、多层面、难以测量等特性,如何应用其理论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是研究中的重难点问题。纵观已有研究,大多数学者对地质公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线路的规划与产品设计等方面。本研究以地质学、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以及生态环境协调理论、外部性理论、资源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作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回顾、层次分析(AHP)、专家意见及打分法、结构方程模型(SEM)以及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GIS软件、SPSS及AMOS软件等工具,对地质公园中社区参与动机机制和社会资本的形成及作用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本研究共分为四大步骤进行:首先阐明社区参与地质公园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现实依据主要包括目前地质公园自身的外部性、公共物品性所导致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中国背景下政府主导的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模式所产生的“政府失灵”现象,是目前地质公园保护区划分缺乏科学性、管理机构设置缺乏合理性及激进发展现状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社区参与的必然性和局限性,并从社区建设目标一致性、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行动统一性和理论支撑性三个方面,阐述了社会资本在社区参与地质公园公共事务中的理论对接。第二步,基于以上分析构建社区参与动力机制模型,对地质公园进行合理的保护区划分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是社区参与到地质公园公共事务的外在拉力;而积极有效的培育社会资本是社区参与的内在推力,且保护区的合理划分是社区参与的必要条件和参与保障。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保护区划分指标模型以指导地质公园保护区科学划分,同时构建地质公园社区社会资本评测工具和研究假设,以验证其影响机制。第三步,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个例——湖北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进行实证研究。在对研究区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将保护区划分指标体系进行应用,得出地质公园保护区的科学划分,并选择位于研究区内不同级别保护区的社区,针对理念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结合理论对研究结果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最后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提出进一步保障地质公园中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培育的有关政策、管理等制度方面的措施。本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分析—案例应用—建议政策)的逻辑思路,将全文分为六章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背景、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相关理念及理论依据:梳理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地质公园、社区参与、社会资本等概念,同时阐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依据;第三章问题诊断及分析,将地质公园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诊断,并从社区参与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将社会资本理论与地质公园中社区参与问题进行理论对接;第四章社区参与动力机制及模型构建,从内因和外因分析社区参与动力机制,提出解决方法和概念模型及相关的研究假设;第五章案例应用—湖北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第六章结论、不足与展望。通过研究,本文的主要成果可简单总结为:1.目前地质公园发展泛化的、重质不重量的发展趋势,导致了地质公园存在保护区划分混乱、管理机构不健全等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认为地质公园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外部性、公共物品性、不可转移性、不具备市场交易性特征是导致地质公园出现“市场失灵”状况的原因,其政府主导下的中国式开发与保护模式是出现“政府失灵”的原因。地质公园中的社区参与能有效缓解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状况,是对传统模式的完善以及社区自身发展的需求。2.从社区参与的内因和外因分析得知,资源配置不均是限制社区参与的主要外因,而社会资本缺失是社区参与受限的主要内因。通过分析进一步提出社区参与的优化措施,构建社区参与动力模型:资源优化配置是社区参与的外在拉力,而地质公园内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是建立在对地质资源评价的详细调查上,通过划分不同等级的保护区来实现;建立科学的保护区划分指标体系来对保护区进行划分,同时弥补了政府主导模式下地质公园的规划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的不足。社区内良性社会资本分布均匀是社区参与的内在推力,社会资本通过其不同纬度对社区参与态度的影响从内在推动社区积极地、有序地参与到地质公园公共事务中,通过对社会资本理论性的分析构建研究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即社会资本影响社区参与态度。3.结合文献综述和实地访谈,开发出适合地质公园背景下社区社会资本的测量量表,探索并验证了社会资本的多维度结构。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和样本抽查测试,最终确定,在中国地质公园的背景下,社区社会资本测量量表主要分为集体行动、信任、规范认同和共同目标、信息共享四个维度,并建立了社会资本对社区参与态度的概念模型,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社会资本对社区参与态度的影响。具体结论如下:在社区参与意识方面,集体行动、规范认同和共同目标、信息共享对社区参与意识影响显著;在社区参与行为方面,信任、规范认同及共同目标、信息共享对社区参与行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对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实施操作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性。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地质公园社区参与研究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理念较好的实践路径之一,为我国新农村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同时也为我国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在于:第一,目前对于我国地质公园的研究中,多以资源评价和旅游开发为主,对于社区参与的研究较少,没有从社会资本角度对地质公园背景下社区参与的研究。本文从社会学视角,通过对地质存在的问题和社区参与局限性的分析,首次从社会资本的理论性出发,分析了社区参与的内在推力和外在拉力,为目前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和促进社区参与提供了全新的分析视角,是对有关地质公园研究的推进,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第二,本研究运用统计学中潜变量方法将不易观察和描述的社会资本特征化,通过信度校验和一直性检验,基于集体行动、信任、规范认同及共同目标、信息共享,筛选代表地质公园社区社会资本不同维度的问项,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地质公园社区社会资本评测工具。基于严谨的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揭示了社会资本对地质公园社区参与的作用机制,并验证了社会资本对地质公园社区参与态度的显著影响。在目前有关地质公园的研究中尚未见到,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我国地质公园及其社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