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聚苯乙烯类微球的可控合成、表征、磁功能化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7类小分子化合物和3个系列的高分子╱小分子复合物为致孔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4个系列、29种多孔聚二乙烯基苯(PDVB)微球,以N2吸脱附和压汞法系统地表征与分析了产物的孔结构。发现致孔剂分子与PDVB网络相容性越好,产物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就越高;以小分子化合物为致孔剂时,改变致孔剂类型可实现不同微结构PDVB微球的可控制备,比表面积可控制在482-818m2/g之间、孔体积可控制在0.41~2.02m3/g之间、孔面积可控制在53~169m2/g之间;以高分子/小分子复合物为致孔剂时,改变高分子的用量可实现不同微结构PDVB微球的可控制备,比表面积可控制在224~813m2/g之间、孔体积可控制在0.18~0.89m3/g之间、孔面积可控制在42~177m2/g之间;在适当比例的高分子致孔剂与小分子的诱导下能实现双相分离,获得具有良好孔连通性的PDVB微球,这类微球在惯性约束聚变的容器材料和吸附与净化中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采用悬浮聚合和后交联两步法制备了7种具有明确孔结构的、孔径呈双峰分布的高度交联聚苯乙烯(HCLPS)微球。用N2吸脱附和压汞法表征了产物的孔结构,SEM分析了微球的表面形貌。发现改变共致孔剂中的聚丙烯(PP)用量能可控制备不同微结构的HCLPS微球,比表面积可控制在389~793m2/g之间、孔体积可控制在0.27~0.59m3/g之间、孔面积可控制在49~112m2╱g之间;两步交联法能制备孔径呈双峰分布的HCLPS微球,而且随PP用量增加,双峰分布的特征更加明显,这类孔径呈双峰分布的多孔微球在催化剂载体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采用分散聚合和后交联两步法制备了系列具有超高比表面积的HCLPS微球,用N2吸脱附表征了产物的孔结构,TEM表征了微球的粒径。发现改变单体乙烯基苄氯的用量能可控制备具有不同微结构的HCLPS微球,比表面积可控制在17~1161m2/g之间、孔体积可控制在0.01~0.72m3╱g之间;将该微球用作储氢材料,发现在163K/1.5MPa下,HCLPS微球具有较高的储氢能力,最高可达2.27wt%。以磺化大孔PDVB微球为载体制备了系列磁性多孔微球,用FT-IR、TEM、TGA、XRD和磁力计对产物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与表征。发现磁性多孔微球中,磁性纳米颗粒的质量分数在4-20wt%之间可调,且该微球在室温下表现出超顺磁性;将该微球应用于含阳离子染料的废水处理,发现它能快速地吸附废水中的阳离子染料,吸附效率最高可达99.2%;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可瞬间分离该微球;再生工艺简单,能重复使用30次以上,为处理含阳离子染料的废水提供了一种新型可循使用的吸附剂。
其他文献
叶片营养分析与诊断己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果树营养与土壤肥力的研究,根据叶片营养诊断,可以确定施肥时补充养分的先后顺序,诊断出潜在的养分缺乏以及叶片矿质养分总的平衡状况,
新环保法并没有将地方政府纳入环境公益诉讼的被告范围,这并不利于通过环境公益诉讼敦促地方政府依法履行环保职责。参考国外的成熟经验,我国应在立法中明确将地方政府纳入被
我国是农业大国,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提升农村党员干部为民服务能力,对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威胁,因而组织变革是企业提升竞争力以及长期生存发展所必需的战略行动,公司创业也就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必然选择。然而,组织变革
近年来危机事件不断增多,而农村公共危机因为频发性、严重危害性和扩散性等特征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主要集中于对城市危机的探讨和解决,这与我国公共
随着嵌入式系统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嵌入式系统软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保证嵌入式软件质量最有效手段的软件质量评估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嵌入式软件质量评估技
洁净服又称为防静电无尘服,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微电子、精密仪表、精密机械、食品工业、生命工程、精细化工等行业。洁净服不仅要求服装本身不应成为发尘源,同时还要具备
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推动了铁路运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铁路客、货列车大面积提速,对铁路运输安全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HC公司如何快速转变经营观念,树立“质量就是
素质教育的精髓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
道路友好性是指汽车对道路破坏程度的大小,破坏程度越大,道路友好性越差,过去的研究表明车轮动载荷是导致道路破坏的主要因素。以往车辆系统设计的侧重点是提高车辆的平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