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葡激酶治疗实验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k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常引起严重的视力丧失,尽管目前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因大多有动脉内血栓形成,阻塞的血管常难以再通,最终导致永久的视力丧失.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重组葡激酶是一种血栓特异性的溶栓药,近年来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了寻求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有效的溶栓药,作者选用重组葡激酶(recombinant staphylokinase,r-SAK)治疗实验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并将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溶栓药-尿激酶(urokinase,UK)和另一种基因重组的药物-重组链激酶(recombinant streptokinase,r-SK)选作对照药物.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体外溶栓实验中,r-SAK和r-SK的溶栓效力较UK强;2.模型建立后,作者观察到明显的视网膜中央动脉分枝阻塞的改变,并经FFA证实.病理切片显示血管的阻塞为血栓形成所致;3.给药后4小时,FFA显示:r-SAK组10只眼有9只阻塞的动脉完全再通,一只眼部分再通.r-SK组10只眼阻塞的动脉全部完全再通,而UK组只有6眼完全再通,2眼部分再通,2眼未通.通过血浆D-Dimer测定证实三种药物均有可靠的溶栓效果;4.在UK和r-SK组,给药后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纤溶酶原活性及α<,2>-抗纤溶酶活性均有极显著的改变.r-SAK组纤维蛋白原含量和α<,2>-抗纤溶酶活性虽有轻度的改变,但和前两种药物相比,有极显著的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  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ion,以下简称腔梗)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学基础尚未充分阐述,通常认为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
2020年,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目的:据报道[1,2,3],由于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抗恶性肿瘤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以及器官移植,导管插管和放疗、化疗的开展,尤其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包含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层次,丰富了“美好生活需要
该研究对成都地区807例55岁至100岁的老人进行知能检查.受检者接受CASI C-2.0及微型精神状态检查(简称MMSE)的初筛;阶段Ⅱ:对初筛阳性者进行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一套神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粒,CML)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其细胞遗传学标志为Ph染色体,该标记染色体系9号与22号染色体长臂间相互易位的结果,即t(9;22)(q34;q11),由此
随着认罪认罚从宽作为刑事诉讼一项基本制度被确立,现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刑事诉讼由“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的二元模式向“普通程序-简易程序-速裁程序”的多元模式的转型.
细胞凋亡(apoptosis,Apo)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它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该实验主要研究目的是:观察新生发育脑(neonatal developing brain)缺氧缺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