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本曼陀罗植物内生真菌的初步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37599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内生真菌种类繁多,资源丰富。近年来对植物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表明植物内生真菌不仅可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一类生物活性物质,而且还能够发现结构新颖、活性多样的新化合物或新天然产物。因而以植物内生真菌途径发掘治疗人类疾病(如肿瘤、病毒、致病微生物等)的一些重要化合物,已成为目前生物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本文以有毒植物木本曼陀罗(Daturaarborea L.)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状况,以便发掘新种和筛选能防治人类疾病的天然药用成分。 论文首先从木本曼陀罗(Datura arborea L.)植物活体中分离获取内生真菌;其后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包括内生真菌的微生物分类鉴定;多样性特征分析;具有生物碱类化合物产生菌株的筛选;具抗菌活性作用的菌株筛选;出发菌株的选择与扩大发酵条件试验;及其代谢产物的基础化学研究,取得以下的研究结果:从木本曼陀罗(Datura arborea L.)根、茎、叶、花组织中分离获得植物内生真菌77株,经形态观察初步鉴定分属2纲、5目、7科、32属,体现出曼陀罗植物内生真菌组成与分布的多样性特点,并且从77株木本曼陀罗植物内生真菌中发现一个新种,定名为曼陀罗丝核菌 Rhizoctonia daturaensis.sp.nov Zheng et Chen,该模式菌株(编号 Ym 312024)已保藏于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 在生物碱类化合物产生菌株的筛选研究方面,从上述木本曼陀罗植物内生真菌资源中,获得2株产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内生真菌,为菌株Ym 311977和Ym 312024。在抗菌活性筛选方面,我们观察到对病原细菌、皮肤致病真菌、植物致病真菌具有抑制生长作用的木本曼陀罗植物内生真菌分别有24株、9株、17株,依次占总菌株数的31.2%,11.6%,22.1%:其中7株最大抑菌圈能达到20mm以上,5株内生真菌对10种以上的供试病原微生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抗菌活性既强且抑菌范围也广的内生真菌有2株,为菌株Ym 312036和Ym 311977。我们对筛选到有价值的菌株进行了系统分类学的研究,根据菌落及显微形态特征,结合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编号Ym311977、Ym 312036为已知种类,前者为尖镰孢霉(Fusarium oxysporum),后者是柑橘炭疽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我们选择菌株Ym 311977(尖镰孢霉 Fusarium oxysporum)为出发菌株,制定出其发酵条件及发酵产物提取工艺,经50立升全自动发酵罐的扩大发酵实验,以及发酵产物的化学提取,从该菌株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311977-A、B、C)各0.210g、2.274g和2.530g,经波谱分析和结构解析,化合物311977-A为5-丁基吡啶甲酸乙酯;311977-B是5-丁基吡啶甲酸;而311977-C化合物则为甘露醇。在特定发酵基质及培养条件下,木本曼陀罗植物内生真菌Ym 311977菌株发酵液的主要代谢产物5-丁基吡啶甲酸(化合物 311977-B)浓度在381.5-453.4 mg.L<-1>范围内。抗菌活性试验的结果,5-丁基吡啶甲酸(化合物311977-B)对17种供试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生长活性作用,最低抑菌浓度(MIC)为50ug.mL<-1>,其抑菌活性的研究结果为本文首次报道。
其他文献
蒸散发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分耗散的重要途径,与陆地植被总生态系统生产量密切相关。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的动态变化取决于植物水分利用和植物水分利用效率。识别地表植被
期刊
随着我国l乜力体制改革的实施,初步实现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市场环境,原有的电力公司已经分解为独立的发电公司和经营输电、配电业务的电网公司。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
期刊
期刊
柔性直流输电这一技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些来在实际工程应用上的不断增加,已经积累了大量运行经验,其技术与工程上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已经体现地十分明显。目前大多
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作为性能优异的FACTS装置,不仅能快速调节线路潮流、提高电网输送容量,还能提供串联电压补偿和并联无功补偿,对增强电力系统可控性和改善运行品质具有积极作用。为应对短路故障下的大电流冲击,浙江大学研究团队提出将UPFC与固态限流器通过串联变压器耦合构成限流式UPFC,能有效限制短路电流的幅值与上升速度。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探讨了限流式UPFC的电容过压保护策略、UPFC在
期刊
直接转矩控制(DTC)由于控制方式简单、动态响应快以及便于实现数字化,广泛应用于交流传动中。但传统直接转矩控制的磁链和转矩具有较大的脉动,且永磁同步电机(PMSM)是一个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