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大气探测雷达对大气层几个层区的探测与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sunmi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大气层中各层之间相互耦合,密切作用,因此要想全面理解长期的气候变化,全球变化,包括可能的太阳活动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等,需要对大气层至少包括从地表一直到低热层110 km左右大气特征及其动力过程、变化过程的深入理解。其中,对大气层几个特定区域的研究是很有必要加强的。晴空大气探测雷达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一研究成为可能。本文应用两部探测原理相同而重点关注区域不同的晴空大气探测雷达,即边界层风廓线雷达与北京MST雷达,对大气层三个区域:边界层、对流层-下平流层、中间层-低热层进行探测与分析,揭示出这三个高度层大气结构与相关探测要素的一些特征,解释其物理机制,并提出一些相关的进一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无云日边界层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n2垂直结构日变化特征及机理解释.  应用边界层风廓线雷达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两年共114个完全无云日的探测结果,发现Cn2日变化特征有三种类型。  类型1:Cn2无明显日变化,此类型发生在湿度较低的月份。  类型2:从日落到午夜,Cn2值大于同高度上其他时段的值,发生在类型1和3的过渡月份。  类型3:夜间Cn2值大于同高度上白天的值,并且夜间Cn2呈分层分布特征。Cn2时空分布的日变化特征在白天和夜间有明显的分界,分别对应于日出时间和日落后一小时左右。此种类型发生在湿度高的月份。  对于三种类型的存在原因,本文提出白天各向同性湍流散射回波机制起作用,而夜间回波由各向异性大气折射指数不规则体对雷达发射电磁波的反射/散射作用而产生。白天和夜间回波机制的转换与Cn2昼夜分布特征转换在时间上有很好的对应。三种类型无云日数分别占无云日总天数的40.3%、12.3%和47.4%。  三类Cn2日变化特征差异的主要控制因子为(1)主导天气系统气流的变化(2)地形作用(3)雷达回波机制。其中地形作用包括动力作用(如地形阻挡,气流上升等)和热力作用(山谷风环流)。高湿度以及各向异性大气折射指数不规则体对雷达发射电磁波的反射/散射产生的回波增强作用均使得夜间Cn2值增大。类型2从日落到午夜时段,尤其是类型3夜间各向异性大气折射指数不规则体对雷达发射电磁波的反射/散射与稳定分层的大气结构密切相关,使得雷达半波长到几个波长尺度的层状散射结构体更容易形成。  2、北京MST雷达探测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的水平风与探空测值的定量对比与差异分析以及雷达探测的水平风、Cn2时空分布特征  应用北京MST雷达2012年探测的水平风数据与位于其西方约40 km处北京站施放的无线电探空测得的水平风数据作了系统的对比分析,对比高度为3-25 km,共有427组对比廓线,15,210组对比点。二者的探测结果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  定量对比结果表明,MST雷达与探空测得的水平风向、水平风速、纬向风以及经向风各自的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差值的标准差(平均差值)分别为风向24.86°(0.77°),三个速度依次为3.37(-0.44),3.33(-0.32),3.58(-0.25)m s-1。对比廓线的平均差值主要分布在0°-5°(风向)以及-1到0m s-1(风速)。各高度上MST雷达与探空测得的水平风速以及纬向风的年平均差值在(-2,2)m s-1范围内,经向风在(-1,2)m s-1。除10-15 km外,各高度上二者测得的水平风速以及纬向风差值的标准差年平均结果基本在2.5-3 m s-1;在10-15 km风速最大值区域内最大,约为4ms-1。本文统计分析结果均在已有相关研究得到的结果范围之内。  对北京MST雷达与探空探测的水平风差异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差别的产生首先是由水平风场自身的变化特征决定的。在风速最大值区、较强的风速切变区、风向转换区以及准零风层区域,二者探测的水平风一致性会稍差。这主要由于这些区域水平风向、风速本身就有较强的时空变化特征,因此对取样于不同时空范围的两个探测系统来说,其探测结果就会出现差异。其次,在较高高度区域,MST雷达信噪比相对较低、数据获取率较低,而同样探空仪的测量误差也增大,MST雷达与探空可对比的点数相应较少,也使得二者探测的水平风有差异。  本研究发现,MST雷达与探空探测的水平风差异并非是很简单的归结为随着探空球与雷达站的实时距离增大而增大,而是与二者探测时水平风场在水平以及垂直方向的均一性有关。当水平风速在垂直方向有较大切变,水平风向有明显转向时,由于探空与MST雷达取样于不同的时空尺度,即使二者距离较近,探测的水平风差异也会较大。二者探测的不一致恰好可作为对雷达探测区域探空资料的补充,为模式精细化的改进提供可靠的实测数据。对二者差异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如何充分利用MST雷达与探空资料的融合分析途径。  总之,通过一整年的实测对比,已经充分证明了北京MST雷达在对流层-下平流层的探测精度与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2012、2013、2014年北京MST雷达探测的水平风以及Cn2的月平均、季节平均以及年变化分布特征。北京MST雷达的探测结果将进一步支持对中层大气的高时空分辨率特征的分析与研究。  3、北京MST雷达探测中间层-低热层观测结果初步分析  应用北京MST雷达2012、2013两年高模式数据,从数据获取率、与廊坊流星雷达测风对比以及风场时空分布特征三个方面对北京MST雷达探测中间层-低热层区域观测结果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是:  (1)数据获取率日变化、季节变化特征  白天65-100 km均可获取数据,数据获取率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70-80 km,最大值可达80%;夜间主要集中在80-100 km,数据获取率最大可达45%左右。表明该MST雷达白天可以探测到电离层D层和E层低层。夜间D层消失,只探测到E层低层。季节变化特征为:夏季白天可获取数据的时间和高度区间都比较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夏季白天以及日落后1小时内可探测到120 km。数据获取率在原理上反映了由于太阳辐射和粒子活动形成的自由电子浓度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本项分析可进一步提供太阳对电离层底部的控制特征。  (2)北京MST雷达与廊坊流星雷达测风对比分析  对北京MST雷达与廊坊流星雷达2012年5月份,80-100 km高度区间测量的水平风进行对比分析,二者测风结果在时空分布上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MST雷达探测数据是可靠的。  (3)北京MST雷达探测中间层-低热层水平风场特征初步分析  2012年和2013年相应月份平均的纬向风、经向风时空分布特征有高的一致性,并与HWM07模式结果也基本一致。  上述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北京MST雷达对中间层-低热层60-120 km高度区域已具备较好的探测能力,所得结果将可用于中间层-低热层过程揭示与驱动因子研究,并可与该高度上其他探测手段作综合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应用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方法计算了Zebiak-Cane模式中E1 Nino事件的具有不同约束条件和不同初始时间的最优前期征兆。这些最优前期征兆具有类似的空间模态,即SSTA分
1959年的庐山会议无论是先期的纠“左”,抑或急转而至的反右批彭,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内正常政治生活的扭曲。究其原由,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割裂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集体领导体制在实际运行中背离正确轨道等等。笔者认为,由此导致的庐山会议及其后一段时期,党内政治生活渠道迟迟未能畅通,经济建设被无情的政治斗争所左右,乃至悲剧频仍:大跃进、反右倾、三年灾害、十年内乱等中国历史进程就在这些折腾与内耗中,耽搁了许多赶超的美好时光。
加强下派挂职锻炼干部的工作□赵剑峰最近几年来,为加快青年干部的成长,中央、省、地、县都分别采取下派挂职锻炼的办法,让青年干部到基层担任一定职务进行锻炼,这种做法是一条促
本论文采用飞机观测湍流数据,通过分析大气边界层(ABL)顶的小尺度湍流结构,来研究层积云覆盖边界层(STBL)顶部的夹卷层特征,尤其是云顶多界面层分布结构;进而研究ABL高度的确
新粒子生成可以通过作为云凝结核,作用于云的间接辐射强迫,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另外,新粒子生成也可能参与到灰霾的形成过程中,从而影响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然而,目前对于新粒
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过量Cd对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hinensis)幼苗内源脯氨酸含量的影响及外源脯氨酸在不结球白菜Cd积累中的作用。100μmol?L-1 Cd处理明显增加不结球
《百年潮》1999年第三期发表了柯华同志题为《难忘周总理的言传身教》的文章,其中谈到1958年外交部一次部务会(实为党组扩大会,通称务虚会)的情况,很值得注意。这段文字不长
植被物候对环境条件极为敏感,是表征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和适应的综合性指标,被视为全球变化的“示踪剂”。此外,物候在植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挥着调控作用。揭示物候
一个有关教育孩子的真人真事,是我们交易所董事黄宜弘博士告诉我的,也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  黄博士有三个活泼顽皮的儿子,前年开始往美国求学。黄太太是个慈母,孩子全部长得比她高,仍然放心不下,要亲自陪在身边照应,因此决定移居加州罗省。  听黄宜弘说,黄太太是个非常独立能干的时代女性,在扮演贤妻良母之余,不忘自己的事业,她专职护士,在外科手术室内是大国手们的天之骄女,因为开刀非同小可,从旁协助的护士鸡手
期刊
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是造成天气气候异常变化的直接原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东亚大气环流系统的重要成员,它的强弱、位置等特征的变化,对我国夏季旱涝趋势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