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经济补偿中的司法适用问题研究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hrbsc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婚经济补偿法律制度作为我国离婚权利救济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司法实务中发挥着调节婚姻关系、家庭生活以及夫妻权利义务的重要作用。自2021年民法典颁布施行后,离婚经济补偿法律制度的内容发生了重大改变,其适用限制夫妻婚后分别财产制被取消,使得任何夫妻财产制皆可适用。离婚经济补偿司法适用范围的扩展,大大激活了该制度的适用空间,使其所具有的救济和补偿功能法律属性在解除婚姻关系时可有效发挥,调节平衡因婚内生活产生的义务分担。本文即在这一背景下对我国离婚经济补偿中的司法适用问题进行研究。文章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离婚经济补偿研究综述,探究这一问题的学术前沿,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探求离婚经济补偿的理论依据,阐明其补偿之社会渊源。其次,通过对离婚经济补偿的理论概述,阐明该制度的历史流变,制度的功能及其同关联概念的关系。对离婚经济补偿的现有立法规定民法典1088条进行解读,理解分析该制度的具体的含义、精神和立法理念,以及该制度在司法适用中同民事诉讼法的衔接方式。采用比较分析方法,结合国外关于婚姻解除时的相关补偿规定,归纳其有益经验和对我国经济补偿的借鉴价值。再次,通过整理、归纳、分析离婚经济补偿自民法典施行以来的案例,发现该制度在我国司法适用的现状和特征,探求其司法适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如补偿金额的确定存在不合理情形;诉求补偿过程中举证困难;采用的补偿方式较为单一;司法适用中同关联制度混淆问题。最后,在对离婚经济补偿问题、成因分析基础上,根植我国的法律背景和社会现实,本文提出离婚经济补偿司法适用中相应问题的对策,如适当提高补偿水平,凸显各因素影响补偿金额的不同;灵活认定诉讼过程中的举证内容和举证方式;采用多元的补偿方式;明晰同关联制度间的界限等措施,为我国离婚经济补偿司法适用的完善提出建议。本文对离婚经济补偿司法适用的研究,基于对民法典生效以来的案例内容整理和数据分析,问题提出和解决对策也源于实务情形,力求能为离婚经济补偿在我国更好地适用作出贡献,这也是本文的核心及创新点。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分析遗传性耳聋GJB2、GJB3、PDS、12SrRNA基因筛查联合听力筛查在新生儿听力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在茂名市电白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4 570例新生儿均给予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检测,分析检查结果及联合诊断结果。结果:听力筛查中初筛未通过367例占8.03%,复筛未通过21例占0.46%。经听力学诊断为听力障碍12例占0.26%;基因检测中新生儿在4
期刊
当前,我国司法现状存在案多人少、司法资源紧张等问题,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推出有针对性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自确立以来,已经走过五个年头。随着该制度的实施,问题也随之出现,如被告人上诉权问题。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对认罪认罚案件中被告人上诉问题的规定不够全面,导致在司法实务中往往出现被告人通过认罪认罚获得从宽处理后又以各种理由提出上诉,从而引发二审的情况。对此,各司法机关应对方法不一
学位
素养背景下的物理教学对于关键能力的培养更为迫切,文章以“学习理解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和“迁移创新能力”为物理学科关键能力,通过开展具身学习、课题研究和创客实践为代表的场馆学习,多途径促进了“具身学习”,多维度提升了“课题研究”,多平台促进了“创客实践”,最终提升了学生物理学科的关键能力.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愈发受到重视,而大数据的到来为法律带来又一波挑战,人格侵权纠纷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在网络中往往出现更多个人信息泄露,隐私权侵权行为。人格权是民事主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民法典》中将人格权单独成篇,体现着尊重人格尊严及人格自由的价值观念,我国根本出发点就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是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兼顾预防与救济功能
学位
当今世界网络技术已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网络空间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新型犯罪形式也在网络空间中滋生和蔓延,网络型诽谤罪就是其中之一。网络型诽谤罪是通过利用网络手段凭空捏造虚假事实,从而诽谤他人名誉的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也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秩序甚至国家利益。因此,关于网络空间诽谤行为的治理刻不容缓。但是,网络型诽谤罪有着不同于传统诽谤罪的特点,因而对网络
学位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也就进入了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的应用不仅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推进了电商平台的诞生,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购物、学习等。电商平台的诞生和发展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成果,作为一个中介平台,它连接了商家和消费者,跨越了时间和距离,弥补了实体门店的缺陷,让消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它对国家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但是在各大电商平台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的竞争市场下,一些平台
学位
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中对逃税罪条款的修改已十年有余,但是近几年知名人物逃税事件频发再次引起社会公众对这一罪名中法定免责事由规定合理性的争议。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201条第4款规定(1),经通知补缴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这一免责条款的设计初衷是由于当时我国普遍存在逃税现象,因此立法者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对法律进行的变通规定,即在限制条件的情
学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法制教育的普及,公民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使得我国过度维权现象频发,权利主体在自己权利受损后,由于采取诉讼的手段费时费力,所以大部分维权者采取私力救济的手段恢复自身合法权益。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难免使用过激手段,例如,维权者在协商中往往会提出高额赔偿,维权者为了增加协商筹码,向商家表示如果不满足赔偿请求就向媒体曝光,导致该维权行为形似敲诈勒索。出现上述现象是由于对过度维权是否具有
学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目前,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紧迫,加强对生态环境法益的刑法保护不仅必要,而且相当迫切。我国传统的报复性司法注重国家利益,忽视个人利益;注重惩罚功能,忽视恢复功能,犯罪人破坏生态环境后可以得到惩罚,但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却没有得到及时恢复。生态恢复性
学位
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党政机构改革的推进,党政合署合设的趋势愈加明显,党政联合发文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由此引发的信息公开问题愈发深刻。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精神深入人心的当下,党政联合发文的信息公开却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这不利于法治政府建设,更不利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本文以党政联合发文的信息公开问题为研究对象,从主动公开与司法实践两个领域出发,基于信息公开平台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