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的迁移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ishaba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紧迫。长江三角洲的苏锡常地区经济发展异常迅速,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及地表河网,所以很容易受到工厂排污沟等地表污染源污染,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资源,有必要了解地下水的水质及污染状况。   本文依据各种有机污染组分(苯系物及卤代烃)在地下水及地表水中的采样分析情况,研究了各污染组分的平面及剖面分布状况。所研究的几个重点污染区域经过丰水期和枯水期两次采样,地表水中均出现了严重的污染,但地下水中污染却很轻微。地表水中苯、甲苯、乙苯的检出率分别为42.9%、78.6%、35.7%,而地下水中相应组分的检出率分别为0%、8%、18%。这表明,污染物在从地表到地下的迁移过程中,已经大大地损失了。   为了深入了解本区挥发性有机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设计了批实验和柱实验来进行研究。通过批实验研究发现本区土壤对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24小时,挥发性有机物在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形态为线性。在溶质原始质量较低的时候,挥发量大于吸附量,而在溶质原始质量较高的时候,挥发量与吸附量基本相当。通过柱实验研究发现,有机污染物的在本区土壤中的迁移可能主要受挥发作用控制,而吸附作用的影响是有限的。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过程中主要受到挥发、生物降解、渗滤作用及吸附作用的控制。通过对本区重点污染区段土壤进行包括粘粒含量、有机质含量、矿物成分、比重等理化指标的测试,结合土壤浸泡实验及土壤毛细水分析结果,本文分析了土壤的防污性能。经综合对比研究后发现,本区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可能不是很强,而挥发作用对污染物迁移过程中的损失有重要的影响。   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主要受降雨补给,降雨对本区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具有稀释作用。苏锡常地区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表明,污染物自地表污染源经过包气带向地下水迁移是很困难的。   综上,挥发、吸附、垂向入渗是造成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污染特征形成的主要因为。
其他文献
求解三角问题,通常的方法是运用三角函数的性质进行推理说明,运用相关的各三角公式进行变形转化,因此求解过程往往比较烦复.实际上,如果能由式联想到形,构造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求递推关系式或通过已知条件转换为递推关系式所确定数列的通项是近年高考的热点,解决此类问题一般都是利用“化归转换”的思想来解决,技巧性强,我们学生很难掌握解决此类问
期刊
江苏省2012年有道高考题是这样出的:某兴趣小组测量电视塔AE的高度H(单位:m),如示意图,垂直放置的标杆BC高度h=4m,仰角∠ABE=α,厶ADE=β.rn(1)该小组已经测得一组αp的值,ta
我是报纸的忠实读者,无论工作怎么忙,每天都要挤时间阅读手头的报纸。出于我这个层次读者的需要,对如何办好地市报纸提出一孔之见。在日常工作中,我把报纸当作学习的重要阵
高中数学题海茫茫,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在整体的数学知识点复习进程中,我们可以将数学知识进行划分来进行连贯式的专题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通过知识框架的构建和教学经验的总
本文对皮肤肿瘤目标识别技术进行研究。首先利用阈值分割方法对皮损区域进行分割;然后,依据皮肤肿瘤早期诊断ABCD准则,对皮损区域提取了颜色、纹理和形状等特征,并基于相关性
释光测年技术为准确获取黄土-古土壤序列气候变化信息提供了年代学依据,对第四纪地质学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致力于中国典型剖面-洛川和西峰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
高中数学包含的知识点众多,学好复杂的数学定理、概念以及解题方法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掌握一些数学解题方法.类比思维是众多思维中的一种,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
搞经济工作,有个宏观与微观结合的问题。作为生产精神产品的记者工作,也有个宏观与微观结合的问题。一个出色的记者,既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用宏观的目光,俯视当代瞬息变幻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