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和”理和“圆和”主题公园建设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bridg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形成了“和”理思想,赋予“和”新的内涵,并阐释了“和”理精神在人生各阶段,即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的重点体现。表明人们从认识“和”到感知“和”,再到最终领悟到“和”的真谛的整个过程中,都受到和文化思想内涵及其展示内容、方式的影响。因此,对和文化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有利于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利于发展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和谐。而“和美”作为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是集“和”与“美”于一体的人生追求,“和”是和气、合作、平衡、适度;“美”是美妙、美好、完美、幸福。基于此,本文综合多种学科知识,采用理论研究与实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和美人生”这一目标展开研究并始终把握其核心内容,即天和、地和、人和、心和。同时,本文依据“三、六、九”的数理概念和数字寓意,以“和美人生369”为主线来开展和文化旅游开发活动,最终设计出了“圆和”主题公园,旨在将抽象的和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具象的表达方式直观展示出来,以便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有效地利用和文化资源,创造出和谐的大环境。  本研究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和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背景,并对国内旅游业、文化旅游现状及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了研究和文化旅游开发的目的、意义,这些都是与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相一致。接下来概述了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对和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主题公园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总结。  第二部分为“和”理主题内容的分析,是本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此部分首先详述了“和”理的思想内涵,即包含导向、本质、处世之道在内的重要精神;其次将这些精神在人生不同阶段应该如何具体体现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为下文的实际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部分为“圆和”主题公园的设计,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部分。其中,总体设计阐述了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旨在给出一个总体设计框架。详细设计是在围绕“和”文化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和美人生369”为引导,从不同“视角”入手组织空间区域和规划文娱活动来表现和文化。  第四部分以“小人物大世界”儿童乐园为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述了青少年时期应感知的“和”与“美”,并规划和设计供孩子们参与和体验的“尚和”活动,营造出“圆和”的整体氛围。最后,围绕案例进行主题活动策划,选取全年中较典型的节日,以及空闲时间较多的时期来开展活动,能够在保证参与积极性的同时,让体验者自身得到乐趣和放松身心,感受并领悟“和美”。  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与讨论,对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了相应地总结。以期在之后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作进一步地研究。
其他文献
时下,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大概受了林彪及其同伙“小节无害”余毒的影响,也信奉起“不拘小节”。这些人认为,只要 Nowadays, some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espe
(编者说明 :夏连仲系内蒙古党校常务副校长。刘惊海 ,原内蒙古党校副校长 ,现内蒙古社科院院长、中央党校第 16期中青班学员。)不久前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 ,明确
土地是财富的源泉,民生的核心,发展的根基。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以
中国历史上每逢朝代更迭,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改变的同时,文化也随之变化,而生活于这一时期的遗民更是引人关注。明清易代后一些保留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文人士大夫,只能将自己豪
区域旅游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化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但国内外学者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较少。四川省是我国西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选择四川
学位
学位
魏碑尚武几成定论,但魏碑何以尚武,如何有尚武之征,鲜有详述,对于魏碑尚武的文化内涵也莫衷一是。本文就魏碑形成的历史背景、魏碑书体的形式特征与尚武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探
课程改革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够感受和领悟到文本中人物的经历和感情变化,从中获得各种想法,这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都有很大帮助,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在阅读中,学生能够提高阅读、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指导,引领学生正确阅读,积极鼓励学生用心灵去阅读。这样,让学生和书籍进行高层次的对话,学生就能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一、初中语文自主阅读
一直以来,城镇化和人口的迁移都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迁移。每一个农村人口都可能由农村迁移到“城镇”,而这位潜在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