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环境色彩设计探析 ——以长沙市育才三小为例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h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小学校园环境已逐渐引起国家的普遍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今,小学校园不仅仅是传统的教学场所,同时也是“寓教于乐,健康成长”的公共生活环境,让孩子真正的走出教室,体验更加多元化的教育课堂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从目前国内的小学校园来看,大部分还停留在功能分区、交通枢纽、建筑单体的设计上,对小学校园环境色彩重视度不足,存在色彩单调、老旧、噪乱等问题。因此,研究小学校园环境色彩设计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现场调研法、案例分析法来为长沙市育才第三小学进行色彩设计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查阅国内外的小学校园和小学校园环境色彩的文献,对小学校园色彩、环境色彩等相关学术文章进行总结,初步了解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国外已经梳理出一系列的校园设计理论和色彩设计方法,国内需要提高对校园设计的重视并且延伸到校园色彩中去。(2)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小学校园环境进行案例分析,按照色彩要素(建筑、铺装、小品、植物)进行划分,提炼出各个色彩要素的基调色、辅助色、点缀色,总结出色彩在小学校园环境中的应用规律,得出了建筑立面色彩、铺装色彩、小品色彩、植物色彩等四个方面的色彩设计原则与一般方法。(3)通过现场调研,深入了解长沙市育才第三小学的色彩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现场色彩的采集、对比与提炼,发现校园环境色彩暗淡、单一、色彩缺乏活力、缺少色彩的对比和点缀,同时也未能与儿童之间产生情感的互动,需要对校园环境色彩重新进行系统性的设计。色彩是儿童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现代小学校园的环境色彩应该注重色彩的功能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要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本文探讨的目的是能够给小学校园的色彩规划带来新的设计思路,推陈出新,提供新的设计见解,即便年代已久未经过色彩深化设计的小学校园同样也可以重新规划色彩体系,营造新的校园环境氛围。
其他文献
田间昆虫监控是农业生产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传统的田间昆虫监控工作依赖专业植保人员进行调查,时效性和准确性均难以得到保证,不能满足当前的植保预测预报需求。近年来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为实现自动化田间昆虫监控提供了技术基础。基于图像的昆虫识别与分类是当下昆虫自动监控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视觉技术迅速发展,为实现自动化田间昆虫监控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
为了解不同施肥条件下花生叶片光谱反射率与叶绿素含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品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长势监测、估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设计了7种施肥处理、3次重复的田间试验,在主要生育期测定花生叶片光谱反射率及功能叶叶绿素的相对含量,花生收获后测产以及品质,探索不同施肥条件下花生叶绿素含量(SPAD)模型、不同生育期花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光谱估测模型以及花生品质光谱估测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民、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道路上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对这种矛盾起到了缓和作用。“公司加农户”模式的出现为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做出重要的贡献,也是农业发展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本文将XX公司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我国“公司加农户”模式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给出了解决对策。这
文化回应教学理论关注学生的文化境脉、生活背景、交往方式等对学习产生的影响,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使学生形成文化适应能力。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存在文化回应教学理念的缺失、文化回应教学内容的片面性、教师缺乏文化回应教学的综合能力、学生的学习效率偏低等问题。依据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文化回应教学理论、具身认知理论建构民族地区“融合多层回应”的文化回应教学结构模型,有助于文化回应教学实践路径的生成,其
目的 分析上调长链非编码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LncRNATUG1)靶向miRNA-194-5p/KIAA1199轴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 RT-qPCR检测本院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并行肿瘤切除术的52例患者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SW480、NCM460细胞中LncRNATUG1、miRNA-194-5p和KIAA1199的表达。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TUG1可
大树稀植栽培在南方葡萄产区逐渐兴起,为树干输液技术在葡萄上精准施肥用药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树干输液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施肥用药方式,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诸多优点,在栽培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试验采用自流式树干输液技术,以田间葡萄大树作为试材,试验前期,通过树干输入品红染料和15N示踪试验,探索树干输入溶液在葡萄树体内运输、积累及分配规律;试验后期,通过树干输入四种不同浓度的营养液对比土壤施肥,
土壤重金属与类金属的复合污染与单一污染相比更为复杂,且相关研究较少。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土壤活性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重金属在土壤活性颗粒界面的吸附固定机制,对预测其在土壤中的形态、迁移和转化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不同尺度土壤活性颗粒,单一矿物(针铁矿、高岭石)、微生物(蜡状芽孢杆菌),矿物-微生物复合胶体(针铁矿-细菌、高岭石-细菌)以及自然土壤颗粒(来自中科院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 HNL)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临床少见,表现多样化,易误诊为恶性淋巴瘤,给患者带来极大恐慌。该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可导致病情复杂,若未能及早诊断及治疗,可危及生命。现临床遇到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病例1例,将其诊
本文为了找到2种作物不同品种的光谱特征差异及其SPAD值最佳估测模型,以早籼稻和秋玉米的不同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ASD Field Spec 3地物波谱仪采集的光谱数据和SPAD-502 plus叶绿素仪采集的叶绿素相对值,对进行水稻和玉米SPAD值与其一阶微分光谱和光谱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2种作物不同品种的敏感波长和相关性最大的光谱参数,以此作为自变量,构建早籼稻和秋玉米各个品种的SPAD值
传统发酵辣椒是湖南特产,湘菜主要调味料之一,微生物种类丰富,酱香味浓,但发酵周期长,质量不稳定,微生物共酵生香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在前期传统发酵辣椒不同发酵阶段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传统发酵辣椒不同发酵阶段的优势、产香微生物进行了分离,为蔬菜复合发酵剂的开发提供了菌株;采用RNA-seq技术对优势、产香微生物香气物质合成途径展开了研究,从转录组水平揭示了优势、产香微生物典型香气物质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