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改革,学者们用“市场化”这一概念来描述20多年来社会巨变的原因和本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急速的转型过程也就是市场化的过程,改变了社会和经济原有的行政控制格局。在这个市场化转变中,市场的力量日益壮大,各种行政的控制力(单位、户籍)减弱,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口号的提出表明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尤其重视到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 现在的新一代择偶青年是所谓的“新生代”,他们出身在“文化大革命”后,更多的是所谓的“80后”,与上代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完全是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长大的一代,成长的环境不同于以往几代人,其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变迁表现的尤为剧烈,而对这一代人的研究,尤其是对他们的择偶形态研究甚少。本文正是基于对这一群体中的特殊——“青年农民工”的择偶形态进行了论述。 在本文关于择偶形态的研究中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在社会转型背景下,赣南青年农民工的择偶标准。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赣南出现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南下务工,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经济地位,同时在南下务工的过程中,他们也受到了异于他们传统的客家文化的“现代性文明”的冲击,因此,研究目前这些青年农民的择偶标准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二是关于赣南青年农民工择偶方式的研究,我们所说的择偶方式是婚姻当事人对于未婚配偶的选择方式,其核心内容是由谁来选择和决定配偶。传统的赣南青年农民的择偶方式择偶权一般都操在父母与家庭手中,当事人并无此项权力。婚姻的缔结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这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婚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婚姻契约当事人与婚姻当事人相分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择偶的一般原则,也是实现门当户对的基本保证,这种择偶方式既是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风俗习惯,也是中国历史上礼教与法律对于婚姻的根本规定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择偶权逐渐由父母转向了当事人手中,目前赣南青年农民工的择偶方式研究是本文的另一个重点。第三,择偶不仅是“自在的社会意志”的表现,更是一个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具体体现与折射,择偶行为实际上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传统的赣南青年择偶的标准、方式必然会受到客家风俗习惯的制约。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观念、行为的固化,这是否又会对客家文化产生影响呢。到底是文化结构影响制约行动,还是行动在改变着文化结构,还是他们互相制约、相互影响。正如,布尔迪厄所认为的一样,社会行动是一种能有结构而产生的结构,它是一种有社会世界而产生出的结构,另一方面,社会行动又是一种能产生出结构的结构。因此,弄清变迁中客家文化结构与赣南青年农民工的择偶形态之间的关系是本文的又一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