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者蒲松龄在小说中倾注了毕生心血。《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艺术形象,其中以士子的形象最为突出,聊斋士子的经历与现实生活中的士人生活有着相似之处,小说中描写最多的也是他们的不遇感慨,诸多的“士不遇”描写感人至深,从而使《聊斋志异》成为“士不遇”的集大成者。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文章第一部分是文学史中的“士不遇”主题。首先是对士的概念界定,结合学者的研究对《聊斋志异》中的“士”进行范围确定,《聊斋志异》中的“士”指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包括秀才、举人等。然后是“士不遇”主题的梳理,理清“士不遇”在各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分析他们“士不遇”的感情内涵,从而突出《聊斋志异》在“士不遇”主题上的创作成就。第二部分分析《聊斋志异》中的“士不遇”。“士不遇”描写贯穿《聊斋志异》全书,在小说中,“士不遇”主要与科举关系密切。聊斋士子大多勤学苦读,追求有朝一日能够取得功名,但是聊斋士子在科举上多不顺,不能顺利的实现自己的梦想。而造成聊斋士子不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包括科举考试名额上的限制、科考中存在的舞弊、关节运用以及捐纳等,主观上则是聊斋士子自身的原因,如在科举考试时的心态以及士子本身的性格,这些主客观原因造成了聊斋士子的不遇。第三部分是以《聊斋志异》为出发点,从《聊斋志异》的“士不遇”进而反思中国古代文人的“士不遇”。《聊斋志异》中的“士不遇”与古代文人的“士不遇”有许多共同点,作为儒家士人,他们一直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百折不挠,他们有着正直的士人品格。但是,时代在变化,士人的地位一直在下降,在不遇的时候他们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愤慨,众多的作品汇成了“士不遇”的文学创作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