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面纱》中毛姆对中国的观点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aid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S.Maugham)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机智中不乏幽默,讥讽中不乏对人性的怜悯和同情,而小说《面纱》(The Painted Veil)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本文的论点是: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说《面纱》既反映了作者毛姆本人对东方壮丽景色和灿烂文化向往,也反映出他作为一个西方人,由于不可避免地受到东方主义的影响,因而对中国产生了不客观的看法。对中国和中国人,毛姆的态度明显是相互矛盾的。在他的作品中,毛姆认为中国以及东方的文化充满神秘,并将其视为西方人共同的向往。然而,他对中国人的描写却表现出明显的轻视和忽略——他是以一种西方人的角度夹杂着对中国的偏见来描写中国人的。揭开毛姆这种对中国以及东方的矛盾态度的面纱,不难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将对西方作家的创作产生影响,因此毛姆作品中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并非绝对真实。纵使毛姆曾到过中国,但是他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描绘了他想象中的中国,并没有与现实中的中国相对应。事实上,毛姆描述的中国形象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以毛姆为代表的大多数西方人的深层心理,即毛姆试图通过对中国的描写来衬托出西方的先进,甚至是以此来抬高西方人的身份。本文以东方主义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毛姆在《面纱》中所表现出的对中国向往以及偏见。
其他文献
学位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身兼小说家、文艺批判家、社会评论员等多重身份并创造了地地道道的美国风格,使美国文学走向独立。在其小
学位
论文分五部分:导言,首先对何其芳研究现状进行了考查。以此为基础,确定我的任务,提出本文的写作构想。其次,在解释关键词(心灵轨迹,前延安时期,延安时期,后延安时期)意义的同时,介绍论
Abstract: Beside a writer, Lu Xun is also a scholar. Before started his research, lu Xuns scholar quality was established on the so-called "mixed study "foundat
批评性语篇分析是在批评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语篇分析模式,旨在通过对语篇特征的分析,探究并揭示语篇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新闻语篇是
就加工中心实现完全自动化操作所涉及的编程及CAM后置处理技术展开讨论,构造了NC程序的一般框架。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gramming and CAM postprocessing technolog
对文学作品中美学思想的研究历来是中西方评论界所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福克纳与莫言作为各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作家,他们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美学思想值得我们探讨。本文将从
非裔美国作家拉尔夫·艾里森从小深受蓝调音乐的浸染,他对布鲁斯的深刻理解直接影响到他所创作的小说《无形人》。蓝调的形式使这部小说摆脱了某种僵硬的模式,更具有弹性和张力
瓦连京·格里高利耶维奇·拉斯普京是当代俄罗斯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农村小说的代表作家。作为俄罗斯文坛“传统派”的主将,拉斯普京的作品同时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宗教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