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重型/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COVID-19重型/危重型患者的预警因素,总结疾病动态变化规律。2、COVID-19患者核酸转阴变化规律认识不足。本研究旨在分析COVID-19长阳患者和复阳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警因素并进一步探讨重型/危重型组患者核酸阴转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地坛医院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阳性的 660 例患者住院期间相关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型/危重型组和非重型/危重型组,对比分析重型/危重型组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根据COVID-19患者核酸转阴特点分为三组(对照组、长阳组、复阳组),分析患者长阳和复阳的预警因素;探讨重型/危重型组不同性别、年龄分组、标本间病毒核酸阴转规律。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60例COVID-19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重型/危重型组(600例)和重型/危重型组(60例)。重型/危重型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非重型/危重型组(56.72±17.22vs37.37±15.95)岁,且重型/危重型组患者超半数以上合并基础疾病。临床症状方面,重型/危重型组患者在发热、咳嗽、畏寒寒战、肌肉酸痛、乏力、呼吸困难、腹泻方面占比高于非重型/危重型患者;重型/危重型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为7.00(5.00,10.75)天,明显长于非重型/危重型组3.00(2.00,6.00)天。2、重型/危重型组患者NE、PLT、CD4+T、CD8+T、T、Bcell水平均显著低于非重型/危重型组,NLR、PLR、CK、LDH、DD高于非重型/危重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入院时间>7天、合并基础疾病、LY<1.5× 109/L、SAA>100mg/L、ESR>20mg/L患者发展为重型/危重型的风险增加。另外联合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曲线下面积为0.895。3、本研究纳入的660例患者中,长阳患者为45(6.82%)例、复阳患者108(16.36%)例、对照组507(76.82%)例。长阳组患者发病至入院中位时间为4.00(3.00,6.75)天,长于对照组。在入院时长阳组患者WBC、NE、L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长阳组患者出现LY、PLT降低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3天、LY<1.5× 109/L是患者核酸持续阳性的预警因素。复阳组患者发病至入院中位时间为4.00(2.00,10.00)天,长于对照组,另外复阳组LY降低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B cells降低水平复阳组明显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入院时间≥3天和B cells<150患者出现复阳的风险增加。4、无症状感染者、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核酸持续阳性中位时间分别为37.00(19.50,53.50)、25.00(15.00,35.00)、26.00(17.00,38.00)、25.50(12.00,37.75)天。重型/危重型患者与无症状感染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重型/危重型组患者中痰标本核酸持续阳性中位时间为41.00(18.25,52.25)天,鼻咽拭子标本为29.00(19.50,37.50)天,口咽拭子为16.00(10.50,29.00)天。组间比较显示痰、鼻咽拭子与口咽拭子标本核酸持续阳性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重型/危重型患者主要以高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患者为主,且出现临床不适症状(比如发热、咳嗽、腹泻等)比例较高。重型/危重型患者实验室指标异常多发生在病程14天内。2、重型/危重型患者预警因素为发病至入院时间>7天、合并基础疾病、LY<1.5×109/L、SAA>100mg/L、ESR>20mg/L。COVID-19患者长阳和复阳与机体免疫细胞相关。LY<1.5×109/L是患者核酸持续阳性的预警因素,而B cells<150患者出现复阳的风险增加。除此之外,发病至入院时间≥3天是两组患者的预警因素。3、COVID-19患者核酸持续阳性时间与疾病严重程度不具有相关性。痰标本中病毒核酸持续阳性时间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