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觉之理解性的根源 ——基于实践对认知科学模式识别理论的哲学反思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_sxw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天,人工智能已经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但正如塞尔在“中文屋”论证中早已指出的,人工智能至今并未获得因理解而得的智能,它仍然是程式化的、对应化的,而理解的核心在于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在于适应。理解问题在经过解释学的洗礼和分析哲学家们的争论之后,至今仍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理解问题曾经融化在语言之中,而作为所有理解之根基的知觉理解(知觉的理解性或知觉之中的理解)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特别是专门地重视;在认知科学知觉的模式识别理论中,它也淹没在对知觉本身的研究之中。理解对过去经验的绝对依赖性虽然是鲜明的,但也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特别是在知觉理解中,人们还在用本能来解释理解,或用过去经验对知觉理解的影响来解释理解。至于知觉理解对过去经验的绝对依赖性的实质、根源这样更为基础和深入的问题就更鲜有令人满意的专门讨论了;它们与比过去经验更不为人们所熟知的图式、共相、范畴,以及作为动物和人的存在方式的动作、实践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与皮亚杰和阿瓦·诺伊都提到的感知-运动(表现了动作或实践的一种本质)到底有什么关系就更需要深入研究了。从认知科学知觉的模式识别理论这个知觉研究的集大成者里,我们几乎可以找到关于知觉理解的所有颇有成效的进展,在马克思实践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反思,对于知觉理解、进而对于理解、进而对于智能谜题的解开是大有裨益的。本研究认为知觉理解依赖于以图式、特别是共相图式为核心的被组织起来的过去经验,所谓知觉理解就是共相图式同化感觉杂多形成知觉的过程,即将感觉杂多构成整体并将其识别为共相图式指示的某物的过程。知觉必然包含着理解,知觉理解就是知觉的形成。共相图式显示的是由动作或实践确立起来的、本质上属于因果关系范畴的事物一方和事物对人及其行为的意义一方的关系。共相图式的同化过程,即当下的感觉杂多趋向一个整体,该整体借助与共相图式中一方的相似预期另一方,特别是意义的一方,从而决定我们将采取的行动。因此,知觉就是为感觉杂多筹划一种意义,此即知觉或知觉理解的筹划本质。显然,我们已经注意到,事物和事物对人的意义是由动作或实践来确立的,本质上是一种因果关系;而且知觉的这种筹划本性很明显是为了更好的行动,或者说是为了动作或实践本身的发展。而动作或实践更是一种筹划活动,知觉或理解的筹划只是动作或实践筹划的一部分,筹划的本质蕴含在动作或实践之中。更深入的追究就会发现感知只是整个反射的一部分,而反射表现为一个动作,因而感知-运动作为动作的原初形态本身包含知觉在自身之内。对于实践而言,尽管存在着独立的意识的干扰,我们仍然可以发现知觉总是永远伴随着实践所包含的动作或各个环节,这种知觉或意识是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意识的,是实践着的意识,这种意识正表明了实践的反射本质。知觉或知觉理解包含两个相互关联、同时并起的方面:客体的显现和客体被作为某类事物的一分子来把握。前者起源于客体被动作或实践从其背景中的分离、操作;后者起源于客体与主体之间关系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或动作所引起的变化)之间关系的被发现,它表现的往往是客体的具体属性,最终导向共相图式。客体的显现还和动作中因动作协调所发现的可逆性、守恒性(不变性)相关,并对其具有绝对的依赖性,可逆性、守恒性将发展成皮亚杰所说的逻辑数学范畴;而客体的显现则在逻辑数学范畴的基础上,借助客体显现的经验发展出物理范畴,从而使得客体的显现变得更加卓有成效。逻辑数学范畴主要有序列、分类、对应和数;物理范畴则主要有客体、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知觉是从意向性动作开始的,即皮亚杰所说的感知-运动智力的第三个阶段,在企图重复刚刚的动作以再现刚刚的有趣结果的时刻,目的性就出现了。当然它建立在第二阶段视觉和动作已经协调成习惯性动作(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此后还需要在排除遮盖物的过程中使目的和手段分化,在通过试验发明新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手段或方法,尤其是建立对工具的使用,此后才进入通过思索来发明新方法。至此,作为物理范畴初级形式的永久客体、空间、时间、因果关系图式才建立起来,客体的出现获得了稳固的基础。同时,粗糙的分类因为反射图式和共相图式的作用也发展起来。感知-运动智力过渡到静态表象(前运算)和动态表象(具体运算)阶段,是由于动作逐渐趋于复杂,协调趋于复杂的结果,从人类历史来看,特别是向具体运算过渡的阶段主要是劳动从萌芽到真正出现的过程,运算从初步确立到成熟也是劳动发展的过程,而建立在分类运算基础上的真正的共相的发展形成则更是长期劳动积累的结果。唯有作为一种以制造和使用工具、社会集体协作、语言交流协调、超时空协作为主要生活方式的高度复杂而且经常出现的动作体系——劳动——才足够担当从感知-运动到运算的跨越这一历史性的重任。儿童则是在处于一定社会实践及其成果中的前提下,才以缩影的方式完成这一过程的。从模仿发展起来的心理表象和语言,作为表征的高级形式,作为运算性的活动反过来保证和促进了劳动的发展。智力的这种发展一方面强化了感知-运动阶段发展出来的永久客体、空间、时间、因果关系图式;另一方面为共相图式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天地和思维天地以及语言和记忆条件(跨越时空)。这正是导致动物知觉和人类知觉巨大差异的原因。劳动或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一向有所筹划,是高度目的性、计划性的活动,人类知觉的筹划性是实践的筹划性的一部分。但是图式或范畴的作用永远是前意识的,即共相图式在归类以产生识别或理解时并不必意识到图式的存在,客体的显现也是一样。总之,知觉理解的奥秘在于它对图式的依赖,因而对动作或实践的依赖,理解就是把握事物在行动中通过行动才确立的对主体的意义。由此,知觉理解不仅依赖于动作能力;也依赖于需要能力,没有主体的需要就无所谓对主体的意义;也依赖于通过动作联系的外界环境。人工智能要在知觉模拟中获得因理解而来的智力,就必须建立与动作-需要-环境相适应的系统,这是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既然图式如此重要,图式及其伴随的记忆在大脑中的存储和组织整理机制、内部层次结构、进行同化-顺应作用的机制也是将来要研究的重点,也是解开智能奥秘的最关键环节。
其他文献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抗旱、耐贫瘠等特性,在全世界有着广泛的种植,马铃薯的生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育种是发掘马铃薯潜在特性,培育高产、耐胁迫优质品种的主要手段,在育种过程中,需要经常调查马铃薯的表型信息,以及时发现优质表型性状,从而进行选育。传统的表型信息采集工作以田间人工调查为主,效率较低,主观性误差大,难以满足大范围育种试验田的工作需求。近些年来,随着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发展
学位
看点key feature SCHOLAR WARES——文房器物DUANINKSTAND——端砚THE ROMANTIC CHARM OF——古物之神韵ANTIQUITIES卢志荣是中国建筑师、设计师和雕塑家,1988年获得哈佛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201 5年获得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荣誉。11月23日至12月7日在西冷印社美术馆举办的"卢志荣文房新语作品展"展出了以端砚为材料创作的现代文房器
期刊
这是一个世纪话题了。在本世纪初,掀起过一阵风波。十多年前,又聚成一个文化焦点,轰动一时。今天虽然不会再出现什么波澜,但它的深刻变化又引人注目。谈中国的人体模特儿,自然要从刘海粟谈起,他是最早引进这种艺术实践方式的教育家。1912年,刘海粟在上海创办了美专,并于1914年3月开始在课堂上使用人体模特儿写生。那时模特儿很难找,别说女的,就是男的也找不到。让礼教极重的中国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褫体横陈
期刊
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形成和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数学本身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对于思维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的学生而言,认识和理解数学的本质具有一定的难度。生活体验式教学模式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让学生通过真实生活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掌握数学的内涵,逐渐形成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文章从生活体验式教学概述入手,通过对现阶段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对生活体验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
草长莺飞的四月,美丽的国美象山校区迎来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馆以来首位华人设计师的设计作品个展。一位面带慈容的先生,身着一袭白衣,风度翩翩的站在远处……他就是卢志荣。此次的"无华(Essence)"个展着重展出了卢老先生在建筑、室内、家具、器物以及雕塑五个领域的原创设计作品。走进展馆,素色洁净、简约朴实的展厅映衬着每一
期刊
国有企业政治治理,是指党组织通过与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和“讨论前置”的方式参与公司重大决策,从而形成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内部的公司治理制度安排。新时期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要求加强政治治理、改进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在制度建设和公司治理实践方面,明确了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与政治核心地位,即发挥“把方向、管大局和保落实”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国有企业面临来自政府
法官是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审判人员。在司法活动中,法官通过选择、取舍等“理性人”的行为去审理诉讼案件、捍卫公平正义。法官行为不仅能够体现“司法过程的性质”,而且可以进行“司法过程的量度”。当前,关于法官行为以及司法(审判)效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认知是相对不足的,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对法官作为“理性人”的微观基础性研究、在实体程序制度设计中将法官及其行为预设为司法常量、低估了法官个人激励机制不足造成的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农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但我国“三农”问题依旧严重,农村产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空间受限,城乡发展不平衡。突出的“三农”问题既与我国乡村产业兴旺的总体要求相矛盾,又是国内经济大循环发展的“淤点、堵点”。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新时期破解“三农”困局,加快乡村产业兴旺,促进国家经济内循环发展的必由之路。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新范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