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抑制大肠杆菌活性的乳酸菌筛选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ine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酸菌是应用广泛的益生菌种,对宿主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肠道致病菌,感染后多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而抗生素破坏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造成菌群失衡。肠道菌群在宿主的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乳酸菌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有助于大肠杆菌的防治,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对开发益生菌资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鸡肠道组织为样品,体外以Caco-2细胞为模型筛选出抑菌能力强,耐受效果优并且具有粘附效果的乳酸菌,体内以小鼠为模型,探究乳酸菌对大肠杆菌感染的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1具有抑制大肠杆菌活性的乳酸菌分离与鉴定以健康鸡肠道为样品,利用革兰氏染色分离乳酸菌株;通过双层琼脂法,评价菌株对大肠杆菌的抑菌能力;通过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测序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对分离菌株的生长和产酸能力进行测定;通过最小抑菌浓度方法测定菌株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情况;通过模拟胃液、胆盐溶液和模拟肠液,对居住的耐受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如下:共分离出31株疑似乳酸菌,其中10株有对指示菌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能力,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0mm;鉴定得到1株约氏乳杆菌,1株副植物乳杆菌和8株植物乳杆菌,在4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并开始产酸,最终pH在3.4左右;10株菌对头孢西丁、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红霉素、四环素耐药,对阿莫西林和青霉素敏感;10株菌的耐受能力较强,在胃液中1h的存活率最高有84.73%,3h后,L.johnsonii NJ13仍有73.63%的存活率,存活数目达106 CFU/mL以上,菌株在0.3%的胆盐溶液和模拟肠液中都能够存活,并且活菌数目与初始无显著差异,维持在108 CFU/mL。2抑制大肠杆菌能力的乳酸菌筛选10株乳酸菌通过自聚集、共聚集和表面疏水性三个指标的测定,初步评估乳酸菌的粘附能力;以Caco-2细胞为体外模型,评价乳酸菌粘附情况,并筛选得到一株粘附指数高的大肠杆菌以做指示菌来评估乳酸菌对大肠杆菌抑制的能力;对L.johnsonii NJ13的粘附性质探究;主成分分析指标,筛选出效果最佳的乳酸菌;通过Caco-细胞模型,测定筛选得到的乳酸菌对大肠杆菌粘附和IL-8过表达的抑制。结果发现乳酸菌的自聚集能力在29.43%-89.64%之间,与粘附能力呈正相关,疏水能力在11.04%到65.60%之间,与粘附呈负相关,10株菌菌具有良好的益生菌特性;L.plantarum NJ55、L.plantarum NJ56、L.plantarum NJ57、L.plantarum NJ59粘附能力强,粘附指数高于鼠李糖乳杆菌标准菌株;通过不同pH处理L.johnsoniiNJ13,发现其在偏酸性环境下的粘附个数要对于碱性条件(pH=9),金属Ca2+可以提高粘附能力,Na+,Mg2+,K+,NH+对粘附没有影响,不同化学物质处理菌体后L.johnsonii NJ13的粘附可能与表层蛋白、脂磷壁酸和胞外多糖有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两株最具潜力益生菌L.johnsonii NJ13和L.plantarum NJ56,两株菌可抑制大肠杆菌对Caco-2细胞的粘附率,并且对造成的IL-8的过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乳酸菌对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影响通过构建小鼠腹泻动物模型,采用108CFU/mL和109CFU/mL的L.johnsonii NJ13和L.plantarum NJ56和LGG进行灌胃,同时采用抗生素处理,对小鼠的体重、腹泻情况进行记录,灌胃结束后收集小鼠粪便,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内菌群的组成与分布。结果:灌胃大肠杆菌7天后,小鼠体重下降,出现腹泻,抗生素和乳酸菌处理后,小鼠的体重回升,腹泻得到缓解。抗生素处理后Simpson指数达到最高值0.0242,说明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最低,而L.johnsonii NJ13处理后Simpson指数最小,说明其对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具有调节作用;乳酸菌增加了 了感染小鼠体内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比例,降低了变形菌门在肠道菌群内的分布。增加了肠道内乳酸菌等有益菌群的含量,减少了幽门螺旋菌等有害菌群的含量,促进了感染后小鼠的肠道菌群的恢复。差异分析显示,抗生素组的肠道菌群组成与正常组差异最为显著,而L.johnsonii NJ13组肠道菌群组成与正常组最为接近。
其他文献
微生物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在动物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微生物群落与正常生理功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微生物群落紊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甲壳动物作为无脊椎动物类群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胚胎发育时期为甲壳动物重要的发育时期,然而,关于甲壳动物胚胎发育时期的微生物研究并不充分。本研究以罗氏沼虾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的技术手段,探究了罗氏沼虾胚胎在受精卵(OM1)、卵裂期(OM2)
麦长管蚜是小麦上一种严重的害虫,一般在小麦叶片上利用高度专化的口针刺吸韧皮部汁液。植物韧皮部防卫(phloem-based defence,PBD)反应受MYB转录因子调控,是抵御昆虫侵害和抵抗病原物的一种有效机制。PBD可形成的凝集素蛋白质和胼胝质作为植物对抗蚜虫的物理屏障。植物表面蜡质也是植物对抗外界恶劣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屏障,可以阻碍害虫寄生和影响植食性昆虫对植物的取食。转录因子MYB调控
水稻(Oryza sativaL.)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保证水稻生产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稻飞虱(Rice Planthopper)是水稻生产的头号害虫,其中灰飞虱(Small Brown Planthopper,SBPH),寄主植物范围最广,不仅危害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吸食韧皮部汁液,造成叶片枯黄,甚至整株死亡
猪伪狂犬病(PR)是由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引起猪的繁殖障碍、共济失调、呼吸困难等症状的一类高接触性传染病,所有年龄段的猪群均易感,且成年猪多隐性感染,不出现症状,但长期排毒,防治排查困难,是现如今养猪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疫苗预防和猪群净化是防控该病的主要方法。随着人类抗病毒研究的发展,筛选和研制用于免疫失败个体或特殊动物个体的抗P
塞内卡病毒A(Senecavirus A,SVA)是属于小RNA病毒科的单股正链RNA病毒,该病毒于2002年首次发现,并被归类为新的病毒属——塞内卡病毒属。自然感染SVA的母猪发病表现为厌食、短暂的低烧、蹄部及口鼻处有充满水泡液或破裂的水疱,并且SVA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新生仔猪死亡。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也是小RNA病毒科的单股正链RNA病
穆藕初(1876-1943)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棉作专家、棉纺织企业家和农政工作者,倾其毕生心力从事棉业改良事业。不同于纯粹的农学家或企业家,穆藕初凭借多重身份在近代植棉业改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展现出其身份、理念和工作的独特性,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穆藕初倾力从事植棉业改良事业与近代中国棉业发展的历史背景有关。十九世纪中期,在洋纱、洋布的大量输入冲击了中国原有的棉货市场,中国传统手工棉纺织业逐渐向
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城市气候条件正日益发生变化,相应的城市植物物候期的变化愈发的明显。目前对于城市植物物候期变化的研究相对集中于乔灌木,鲜有对于草本植物的物候期观察研究,加之目前城市自生草本植被是近年来城市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对于城市自生植物群落物候期的特点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在植物生态实践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本研究以南京市城东地区(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
以稗(Echinochloa crus-galli)为代表的稗属杂草(Echinochloa spp.),是水稻田发生危害最为严重的杂草,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五氟磺草胺是近几年防除稻田稗属杂草最重要的除草剂,因其作用靶标单一且连续多年使用,导致稗对五氟磺草胺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抗药性。本研究防除对象抗五氟磺草胺稗AXXZ-2种群其ALS基因存在Ala-205-Val氨基酸位点突变,且AXXZ-2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和番茄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严重威胁马铃薯和番茄的品质及产量。1845-1850年由致病疫霉侵染引发的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曾导致震惊世界的“爱尔兰大饥馑”,至今,晚疫病每年在世界范围造成高达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世界粮食安全。目前,农业生产上对晚疫病的防控主要依赖于施用化学农药,然而严重依赖化学防治易造成病原菌抗药性
旋毛虫(Trichinellaspiralis)是一种肠道寄生线虫,感染人和动物引起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旋毛虫病是一种全球性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我国畜牧业、社会经济以及国民健康具有严重威胁。研制安全有效的兽用旋毛虫疫苗,可以从根本上预防旋毛虫感染,是控制旋毛虫病的有力措施之一。旋毛虫弹性蛋白酶(Trichinella spiralis elastase-1,TsE),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