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WHO关于全球癌症状况的最新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4位,肿瘤死亡原因第3位。结直肠癌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目前关于结直肠癌的发生一般认为是涉及遗传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一个多步骤、多基因改变的复杂过程。而结直肠癌遗传倾向是恶性肿瘤中最明显的一个,目前已得到公认。1980年Wyman等发现微卫星序列,研究发现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与之有着重要关联,研究还发现约7%-28%散发结直肠癌有微卫星不稳定现象[1 2],同时研究也发现微卫星不稳定的散发结直肠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但就微卫星不稳定性与散发结直肠癌之间的病理特征目前还没有定论。根据NCCN指南II期结直肠癌在诊疗中有其特殊的一面,本次研究进一步探索II期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与临床病理特征、胸苷酸合成酶及相关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同时为后期随访进一步研究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结直肠癌预后提供准备。本研究另外一个优点是既往关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多是以免疫组化为基本实验,通过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情况来间接推导微卫星不稳定情况,但本研究是PCR联合毛细管电泳法通过对微卫星序列进行分析进而判断出微卫星不稳定状态,为研究的准确性提供了依据。方法:研究对象:收集2013年12月之2015年10月间所有于我院行根治术的结直肠癌病例,通过完整原始病历及术后病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散发II期结直肠癌患者,再通过我科基因库选出已在广州益善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做过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的病例。资料搜集:通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查阅所需病例的原始病历,根据国内外文献及结合临床经验,记录所有可能与微卫星状态有关的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BMI、病理类型、大体类型、T分期、肿瘤标志无表达量、发病部位、是否合并糖尿病)。使用EXCEL表格建立完整数据库,在数据收集同时完善数据库。对病例中同时检测的其他基因也纳入数据库。数据分析:通过MSI检测的结果,将上述病例分为MSI-H结直肠癌组及非MSI-H结直肠癌组(包括低度微卫星不稳定组及微卫星稳定组)。对数据库的病理资料及其他基因资料进行统计,通过卡方检验比较MSI-H结直肠癌及非MSI-H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通过t检验分析MSI-H结直肠癌及非MSI-H结直肠癌其他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病历完整性共筛选出105例符合要求的病例,其中男性有62人,女性43人;所有患者中年龄最小者35岁,年龄最大者83岁,平均年龄61.70岁,中位年龄62岁,患者年龄呈正态分布。详细资料分析如下:微卫星不稳定性表达情况:微卫星稳定者(MSS)88例,百分比83.8%;低度微卫星不稳定(MSS-L)2例,百分比1.9%;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IS-H)15例,百分比14.3%。临床病理特征:MSI-H组、非MSI-H组患者在肿瘤发生位置、肿瘤分化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MSI-H结直肠癌多发生在右半结肠且以低分化为主要表现,多含有粘液癌成份。而在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肿瘤大体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是否患有糖尿病及术前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差异。与其他基因关联性:微卫星状态与TYMS-RNA表达水平具有关联性,MSI-H组TS-RNA呈高表达趋势(P<0.05)。微卫星状态与PIK3CA基因突变具有关联性,MSI-H结直肠癌PIK3CA基因突变率更高(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微卫星状态与PIK3CAE20基因的突变具有明显关联性P=0.014(P<0.05),而微卫星状态与PIK3CAE9基因的突变关联性不明显P=0.541(P>0.05)。而MSI-H组、非MSI-H组的ERCC1、VEGFR1、VEGFR2、VEGFR3基因m 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微卫星不稳定性与BRAF基因、KRAS基因、UGT1A1基因的状态无明显关联。结论:1.散发的II期结直肠癌中有14%表现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结直肠癌肿瘤发生位置、肿瘤分化程度有密切关联,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BMI及肿瘤大体类型、浸润深度、患者是否糖尿病及术前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2.MSI-H结直肠癌其TYMS-RNA表达水平高,MSI-H患者较非MSI-H者PIK3CA基因突变率更高,具体为MSI-H与PIK3CAE20基因突变率关联有统计学意义;而微卫星状态与ERCC1、VEGFR1、VEGFR2、VEGFR3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关联,BRAF基因、KRAS基因、UGT1A1基因的状态与肿瘤微卫星状态亦无明显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