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现代化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民生工程。自《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实施以来,我国城镇化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较为缓慢、城镇化质量不高的问题。在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政府财政支出依然是重要的资金来源。因此,如何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优化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进而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健康、协调发展已成为政府和学界高度关注的课题。本文在回顾研读城镇化、公共财政支出相关理论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构建了城镇化与公共财政支出测度指标,并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及协调度、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及转型程度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公共财政支出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分析。研究得出如下基本结论:第一,就人口城镇化率而言,我国城镇化建设实现了高速发展,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仍存在不小差距;就发展协调程度而言,我国“人地矛盾”突出,人口城镇化进程显著滞后于空间城镇化。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绝对规模稳步增长,但相对规模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就转型程度而言,全国公共支出转型程度总体上不断提升,但近年来遭遇制度瓶颈;各省的转型程度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呈“东、中、东北、西”梯级递减。第三,公共财政支出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两者在长期上具有显著的均衡关系。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对人口城镇化具有显著作用,且在长期上表现出稳定的正向效应。公共支出转型对我国城镇化协调发展具有正向效应,财政资源向公共服务性支出的倾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我国“人口城镇化”滞后于“空间城镇化”的局面。第四,优化公共财政支出以促进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健全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拓宽公共财政融资渠道;促进公共支出转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改革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增强“用脚投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