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治疗伴脊髓压迫CSR的机理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tarcu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颈椎病是常见病,牵引作为一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常用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已经广泛被应用。在临床的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他们的MR有因退行性改变引起脊髓受压的影像学表现,但临床上仅表现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特点,没有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我们称之为“伴脊髓压迫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它包括2个部分,一是症状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二是影像学表现的是“无症状颈椎退变性脊髓压迫。”目前对于这种疾病的认识,存在不足,对发病机理认识,只认为是根性压迫,治疗上只针对根性症状,可能伤及脊髓,导致脊髓压迫进一步进展,且目前国内外在保守治疗此类疾病上也无系统阐述。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已被证实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上有显著疗效。在临床的治疗尝试上,我们观察到前屈位下此类病人的症状有明显缓解,并采用了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结合其他系统综合疗法治疗伴脊髓压迫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于临床应用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治疗这种疾病的机理不甚清楚,且对于治疗疾病的有效性缺乏系统的评估。目的:针对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治疗伴脊髓压迫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自然转归和针对性治疗进行研究,进行相关机理探讨及系统有效性的评估。以求探索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治疗伴脊髓压迫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理,提高疾病的认识和疗效,减缓脊髓损害的发生。方法:(一)三维有限元分析选取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患者5例,行颈椎C1-C7的CT薄层平扫,扫描厚层为0.75mmm。将CT图片储存并输入Mimics10.01软件,生成三维图像。然后运用Mimics软件中通过不同的灰度值提取颈椎骨骼的轮廓线数据,进而获得颈椎的点云数据,并以STL格式保存,然后将STL格式的数据文件导入Geomagic Studio软件中,根据椎体各部分的曲率变化情况划分成多个区域,然后将各区域的点云数据进行拟合生成颈椎几何模型,最后以IGES格式导入MARC2005进行网格划分,并根据不同结构的建模参数建立有限元建模,最后利用MARC软件进行模拟生物力学实验,分别于中立位、前屈20。位,向颈椎模型纵轴方向施加6Kg牵引力,测量不同角度牵引下颈椎椎体的椎间隙及椎间孔面积的变化,并作生物力学分析。(二)临床研究对2007年-2012年3月既往98例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治疗的伴脊髓压迫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的WAS及JOA评分,比较患者治疗前、出院时及随访时的评分,进行回顾性的有效性分析及疾病转归评价;临床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月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30例,所有患者行中立及前屈位MR,治疗上首先采用手法进行拔伸牵引,估算最佳的牵引的角度和重量,然后依此用牵引装置牵引,采用前屈位0-40度牵引;开始牵引的重量可由3-5kg逐渐增加至8~l0kg,以牵引处无特别不适感,患者颈后着力感强为宜,每次20分钟,每天2-3次,连续2周,并辅以中药、轻手法及对患者的健康宣教,记录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随访一个月的VAS、JOA(17分法)、JOA(20分)评分,通过VAS和JOA(20分法)评分评价患者治疗的有效性,通过JOA(17分法)评分评估患者治疗过程中脊髓功能变化;首次牵引时记录患者皮层体感诱发电位,记录电极分别位于头顶C3/C4-Fz、颈7棘突及Erb点,参考电极置于前额,导联组合为Cv7-FPz(记录颈髓、皮层下及外周神经电位)。带通范围20-2000Hz,叠加300-500次,刺激强度5~20mA,以引起拇指轻微抽动为宜,分析时间50ms。信号经滤波和放大,测量N9(锁骨上电位)、N13(颈段脊髓电位)、N20(皮层下及皮层电位)的峰潜伏期(PL)、波幅(Amp)及N20-N13的峰间潜伏期(IPL),重复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取患者平静状态下正常体位诱发电位波形图为基线,记录患者前屈牵引位波形变化,评估牵引过程的安全性。对中立及前屈位颈椎MR主要从(1)椎间盘突出矢状径指数;(2)颈椎中立、前屈位下椎管矢径及脊髓矢径与椎管矢径比值,两个方面选取MRI上颈椎间盘突出最严重的节段纳入测量,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成果:(一)三维有限元分析纳入病例5例,均完成相应牵引治疗及影像学检查。前屈20。牵引后椎体位移变化,各节椎均显著,且前屈20。牵引后椎间隙后部高度的变化优于中立位牵引。从统计学分析,牵引前椎间隙高度(除C6/7)及椎间孔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在C3/4节段,前屈20。牵引与中立牵引相比,椎间隙后部的高度显著增加(P<0.05),但椎间隙前部高度和椎间孔面积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在C4/5、C5/6、C6/7节段,前屈20。牵引与中立位牵引相比,椎间孔面积及椎间隙后部高度显著增加(P<0.05);各节椎牵引前后椎体相对位移变化,前屈20。牵引较中立牵引有显著增加(P<0.05)。前屈20。牵引前后,在C3/4、C4/5节段以椎间隙后部高度相对变化明显,在C5/6、C6/7节段以椎间隙前部高度相对变化明显。前屈20。牵引比中立位牵引相比更能增加颈椎椎体相对位移。生物力分析可见牵引力下牵拉应力主要集中在椎间盘的前部及后部,椎间盘中部所受的牵拉应力较小。在前屈位下椎间盘各部所受牵拉应力较中立位明显增加。(二)临床研究既往98例伴脊髓压迫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有72例病人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10年,其中68例患者随访时VAS、JOA评分较入院及出院时改善,有显著差别,4人因症状加重手术治疗。30例伴脊髓压迫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观察,VAS及JOA(20分)评分在治疗前、出院时、随访时有显著差异,无症状加重或手术治疗病例。表明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治疗伴脊髓压迫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且颈椎MRI,前屈位下椎间盘突出矢状径指数较中立位明显减少,椎管矢径较中立位显著增大。30例患者其中18例完成诱发电位的监测,在仰卧前屈位牵引过程中,各波潜伏期及波幅与正常体位无明显差别,提示仰卧前屈牵引过程中无脊髓损伤的发生。结论:前屈20。牵引后椎体位移变化,各节椎均显著,且各节椎椎体相对位移的改变优于中立位牵引;前屈20。牵引后与中立位牵引相比,以各节椎椎间隙后部高度的变化显著;在C4/5、C5/6、C6/7节段,前屈20。牵引较中立位牵引能显著增加其椎间孔面积,且前屈牵引后椎间盘的牵拉应力较中立位有明显变化。通过对伴脊髓压迫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提示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在治疗上的有效性,通过对牵引过程中诱发电位的监测,证明了仰卧前屈牵引的安全性,并通过对颈椎动力位MR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治疗的部分作用机制及对脊髓的安全性。综上,通过生物力学模型的建立、相关参数的分析及MR形态学变化,探讨了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治疗伴脊髓压迫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理,并通过临床病例的观察证明了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正>《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追求"工具性"与"人
在对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排放与处理现状进行了相关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农村地区应当因地制宜的选择恰当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为帮助广大农村地区解决其污水处理的相关问
随着用户和应用的增多、问题规模和难度的增大,传统资源组织和管理方式一方面无法满足服务质量要求,另一方面无法承受高额的服务成本,这促使了“云计算”服务概念的出现和大
<正>从20世纪70年代国人开始重视环境保护起,我国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线的开发方式及其过程的研究,皆是"环境破坏论"的评价,此种观点影响甚大,至今已延续30多年,成为历史学研究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主要城市群已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中后期,各种资源的约束性凸显,特别是土地的稀缺性更加突出,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针灸时间治疗学包括利用五输穴的子午流注针法,使用八脉交会穴的灵龟八法及飞腾八法等,此为古今研究较多者,然而此三法之取穴关乎传统中国时间之计算,包括日干支及时干支,当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加味参附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运动耐力的影响;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其对心衰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及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活性的影响,进
目的:建立大鼠急性前脑缺血致MODS模型,监测其血清内毒素水平,探讨急性前脑缺血致MODS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阻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后再灌注法制作大鼠急性前脑缺血模型,根据相
建(构)筑物调查是地铁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详细地了解线路周边的环境条件,为地铁结构设计提供依据,为建(构)筑物的保护和地铁建设风险管理提供基础资料。结合多条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分级与血脂、血糖代谢紊乱的关系及不同血压级别间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方法:纳入33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血压(BP)、血脂四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