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生物科技特区的战略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将是以现代生物技术定义的科技时代与经济时代,农业生物技术将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的政策概念、资源概念、产业概念与管理概念。目前,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已顺利地进入了现代农业生物经济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协调发展的初级阶段,不断完善的农业政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等体系为其进一步发展备足了科学而合理的后劲。生物技术发展的世界不平衡性逐渐地明显化。我国正处于现代生物技术国际竞争的不利地位,表现在:(1)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规律。在大科技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以集中攻关、集中产业化为特色,走规模科研、规模生产的道路,从而增强科技研发与产业化国际竞争能力。(2)没有认识到现代生物科技发展的特点。现代生物农业打破了农业和工业的传统界限,农业的产业要素、投资主体多元化,延长了产业链,改变了农业的产业形式,农业资源社会化了。(3)没有消除阻碍现代农业生物科技及其产业化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传统农业政策机制和管理体制都以没有生产标准的小农户为农业经济的载体,没有把农业科技实体和产业实体作为管理对象,限制了现代生物农业所需要的市场投资能力和高技术的市场容量,阻碍了现代农业科技及其产业化发展。(4)没有全面科学地组织实施现代生物科技研发及其产业化的实体,现有的管理形式不能满足我国现代生物农业发展的战略要求。为此,我国必须建立国家农业生物科技特区,以实体的形式,从更高的战略角度全面落实我国现代农业生物经济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行为。具体内容是:以国家科研机构为直接主体,以特殊政策为背景,以研究和生产高知识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为主,包括微生物产品、生物农药、海洋农业、现代林业、基因农业等工业化农业生产的产—学—研一体化农业集中区(带),进行现代涉农自然科学的理论创新和最新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实验地、示范地、部分实体地完成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转型,它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生产内容及其组织管理形式的质地否定,也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思维方式的一种否定地试验,并成为中国基因组学、后基因组学等相关现代农业生物学的科研基地,即“基因谷”。完善我国现代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的条件,加强就我国生物特点的科技、产业化、基因资源与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开发特色知识产权,孵化出我国现代生物农业政策。在这里,特殊政策与科学技术活动及市场平坦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小范围的科技研发及产业化的内生机制,在有限的财力、人力条件下,依靠制度创新,实现我国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战略及产业化战略,为从根本上创造与扩大我国农业资源进行战略定位,改变人们传统的农业科技观和产业观。从战略上说,特区的目标在于参与国际高生物农业技术竞争与农业资源保护,动力在于从根本上改造我国农业科技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为二十一世纪的农业发展铺路,把科技资源与自然资源和社会实体结合在一起。
其他文献
本文在对国内外融雪剂洒布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研究方向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液体融雪剂洒布系统。通过对不同喷洒控制方式及传动系统的比较分析,确定出便于工
当前高考中的语文科目,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完大量的试题。在此情况下,要想让学生提高分数,教师就不得不考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做呢?笔者在这
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心理学问题,指出心理动因是全民健身的直接推动力;心理效益是全民健身的重要成果;强调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应加强心理学的研究与指导。
<正>一、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战略思考和布局相对于国内市场的发展,中国电影近几年的对外传播不太理想,它没有与国内市场同步发展,这个情况是比较复杂的。首先,中国电影在做大
会议
在区域经济国际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变化的影响。当前,全球经济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产业已成为21世纪的
失业问题已成为困扰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大难题,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来消除中国的失业问题有着相当的难度,政府对治理失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为了提高政府治理大业的效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场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局部战争实践表明,兵员动员的速度与质量日益成为制约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关键因素,兵员快速动员也逐步演变为一种基本的战争动员模式,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速度有所放缓,新兴国家工资持续上涨导致与发达国家差距缩小,有观点认为劳动力成本套利空间越来越小,与所谓“制造业回流”风潮类似,服务外包已
潮白河湿地位于密云水库以南,沿途经过顺义区、通州区,是北京市重要的自然湿地之一。潮白河具有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调蓄洪水、控制沿河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
本文在对建筑的城市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构了基于建筑城市性的建筑与城市形态研究方法的框架,并具体地结合对建筑与城市现象的专题研究介绍了建筑城市性分析方法和适度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