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粒子多层、多次散射及带电效应对散射特性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qiq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中包含各种形状和成分的粒子,如雨滴、冰雹、雪花、冰晶和沙尘等。粒子散射特性的分析在气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提高气象雷达系统的检测和反演能力,需要对带电粒子、双层粒子以及粒子群的散射特性进行研究。本文基于电磁散射理论计算了复杂气象目标的散射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介绍球形粒子散射特性的理论计算方法,包括Mie散射理论、OPAC计算理论,带电球形粒子散射理论,双层球形粒子散射理论以及DDA散射理论等。(2)针对大气中冰晶的散射特性,利用OPAC软件包计算了冰晶粒子在不同数浓度下的散射特性,结果表明冰晶粒子的散射能力与其数浓度存在线性关系。(3)针对双层球形粒子散射特性的研究,基于Matlab计算了不同双层球粒子的散射特性,结果表明融化的双层球的散射能力远比单层球强;双层球的后向散射比单层球强。(4)利用电磁场理论推导带电粒子的散射公式,计算了不同带电量以及不同尺寸的冰球与水球粒子的散射特性,结果表明当粒子携带一定量的电荷时其散射特性将接近于金属粒子的散射特性。(5)基于DDA与HFSS软件完成了双球系统与双六棱柱冰晶粒子的多次散射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双球粒子的消光效率、散射效率、后向散射效率在球心距离为四倍粒子半径时为峰值。多次散射对双球系统的不对称因子及单次散射反照率的影响随球心距离变大存在波动。双六棱柱冰晶粒子在考虑多次散射时的RCS要大于简单相加的结果;双六棱柱冰晶粒子的RCS随着粒子中心距离的变大而变大,当粒子中心距离为六棱柱外接圆柱半径四倍时为峰值,超过峰值点后的RCS随着粒子中心距离的变大而变小。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业务预报系统、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全球预报系统(GFS)、中国国家气象中心的中尺度数值业务预报系统(GRAPESMeso)和全球预报系统(GRAPES-GFS)4个系统在华东及周边地区(110°E~130°E,20°N~40°N)的逐日地面和高空风场预报资料,进行统计降尺度处理,再利用多种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法对精细化预报结果进行试验。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是最为重要的年代际信号,对全球变暖的快慢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2003—2012年全球温度增暖停滞,以及2016年以后全球快速增温,都与这两个信号有密切的关系。而且AMO和PDO对东亚温度和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有重要影响。基
基于1979-2017年自矫正帕默尔干旱指数(sc PDSI)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2400多个观测站的候平均日最高气温、全球陆表同化数据系统(GLDAS 2.0/2.1)的土壤湿度、蒸散发资料及ECMWF对全球气候的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定义了格点传统干旱和骤发干旱指数,在分析了中国区域传统干旱和生长季骤发干旱气候特征及其各自指数的经验正交展开空间模态基础上,确定了两类干旱发生频繁及变率
2018年9月16日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生了一次台风“山竹”引起的特大暴雨过程,单站24 h累积降水量最高达297 mm,然而数值预报模式和官方预报均未对此次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做出准确预报。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FNL高分辨率全球分析资料、中国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及其与CMORPH(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 technique)融合的降水量
利用NCEP逐6h再分析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1989-2018年5-9月生成并维持的东北冷涡进行统计分析,结合S2S数据中心提供ECMWF-CF与JMA模式资料,根据不同指标,评估其对东北冷涡的预报能力及误差来源。结果如下:(1)1989-2018年5-9月东北地区共出现221次东北冷涡过程,总计1044天,以东南/东北移路径为主。2010年前东北冷涡出现次数具2年变化周期。东北冷涡在春末
本文利用CN05.1高分辨率观测数据以及参与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全球气候模式,对2013年中国中东部地区极端高温事件进行了归因、未来风险预估,并研究了高温对用电量的影响。首先使用不同辐射强迫下的历史模拟试验,对历史时期极端高温变化进行归因,量化人类活动对极端高温发生概率的影响。同时利用分位数映射的偏差订正方法对CMIP5未来预估时期的数据进行订正,在此基础上,预估2013年的极端
厄尔尼诺次年夏季中国东部主要在长江—淮河流域发生正降水异常。然而,由于厄尔尼诺的多样性和平均态的变化,这种由厄尔尼诺引起的季风降水变化并不总是相同的。本文中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厄尔尼诺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分类,来揭示厄尔尼诺引起的季风变化。而对于拉尼娜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研究其主要的模态。结果表明在1957–2016年挑选的20个厄尔尼诺中,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主
本文在CICE6.0海冰模式中加入了两个新的参数化方案改进冰-气湍流热通量交换参数化,分别是基于北冰洋表面热收支计划观测的总体公式热通量参数化(BF-SHEBA)和最大熵生成参数化(MEP)。本文用BF-SHEBA方案和MEP方案模拟了1998年和2015年的北极海冰,并对不同热通量方案进行评估。在第一部分工作中,将BF-SHEBA方案应用到海冰模式,首先用一年冰上和多年冰上的湍流热通量观测评估了
海流,是海水的普遍运动形式之一,是影响和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参数。相比于现场观测及其他遥感观测,顺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along-track interferometric(ATI)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具有高分辨率、宽覆盖、低成本及不受天气影响的优势,因此ATI-SAR系统作为强大的遥感工具被应用到海表面流的测量之中。然而在沿岸水域,由于信号的欠采样,常常
北极对全球的天气以及气候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缺乏密集的观测,北极的大气情况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本文利用了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以及Ny-(?)lesund站的高分辨率探空资料,通过相对湿度云检测算法,和逆温检测算法对北极地区的云和逆温展开了深入研究。利用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2014年7月-9月的高分辨率无线电探空数据,研究了北冰洋对流层低层云和逆温(TI)的特征。统计分析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