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共振”现象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ApexLiuN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新媒体等技术的兴起以及中国市场经济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之间的互渗影响特征日渐明显,一元的文化格局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前存在于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指导-接受”型文化发展格局正在逐渐让位于一种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机制。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不仅使新时期以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满了活力,同时也对国家的整体文化布局和文化领导权构成了一种必然的冲击和影响。在文化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历史时期,文化共振已经成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凝聚力、保持社会均衡发展的动力之一。本文藉由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从共振现象的背景、共振现象的特征、共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质性影响以及从如何在共振中进行文化思路变革四个角度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共振现象”展开了研究。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逐渐转型使得整个社会主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演变,这种转变以新媒体为主要展现手段呈现出一种多元的文化景观。因此,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共振问题研究必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新媒体这三个背景性的因素。在消费成为文化共振的重要引擎、多元性已经成为文化整体性重要支点的情况下,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和谐共振,就必须对文化共振的四方面表征加以综合性地理解和把握。这四个表征分别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和个人文化需求实现对撞和统一、文化消费成为文化共振的重要引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整体性在“双向化”中加强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健康文化生态的合理布局。因为文化共振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吸收边缘文化的文化活力来增强主流文化的文化实力,我们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转化文化工作方式,创新文化和变革文化工作方式,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不断深化的改革与实践,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时代潮流,在和谐共振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通过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生态的合理布局来带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整体繁荣。
其他文献
新批评是英、美文学理论界乃至整个西方理论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理论影响相当深远,它的一些基本论点和方法已在西方文坛,尤其是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中留下了
背景:进入21世纪,我国逐渐步入了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为17.17%。与此同时,老年性关节疾病的数量也随之增加,继而,人工关节置换的数量亦呈逐
原文《艺术与社会的革命》包括历史产物、俄国先锋派的艺术、革命的时代,全面认识正确评价四个部分,全文约二万字。现摘要发表其中第四部分"全面认识正确评价"。文中注释省略
目的:提高对肝脏淋巴瘤CT及MRI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肝脏淋巴瘤,其中霍奇金病(HD)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9例。2例原发性肝NHL分别为手术及穿刺证实,另22例在
<正> 一、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刻,使意大利人惊讶地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中世纪的"崭新"的艺术世界。而这一"崭新"的艺术,又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
岩溶洞穴作为地质遗迹的重要类型和岩溶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岩溶学、洞穴学、地质学和地貌学研究中都占有突出地位。河北省临城白云洞是北方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岩溶洞穴的典型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居住环境的心理要素作出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指出了人在环境中所形成的心理感觉,是人的感知对环境信息的主动探索的过程。而居住环境的空间秩序、以及人对
当船舶或设施及其人员在恶劣海况下遇险时,专业救助力量往往就是救助他们的最后希望。大风浪中的救助,不但遇险船舶及其乘员处于危险之中而急需救助,而且对于执行施救任务的
<正>西方传播理论中的受众研究已经由浅入深,受众模式也逐渐由“传者本位”发展到“受众本位”。在其影响下,我国的受众研究正体现出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趋势。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是党的理论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者,是高校学生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变化的第一感知者,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