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电影中的民俗探究

来源 :大连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wjmwjm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被创造出来并以新的形式伴随着旧有民俗“生存”下来,中国影视作品关于从少数民族题材的大多都体现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少数民族影视面貌,这都要归功于我国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正是从这些民俗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进行融合、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拓展了整个中国影像的表现对象和空间。而蒙古族影像一向以鲜明的民俗特色见长,地域特色鲜明的画面造型、民族色彩浓郁的民情礼俗、宗教信仰、音乐服饰以及蕴含于其中的深层的民族文化意识等共同构成了其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为影像的民俗研究提供了典型的文本。新时期以来,随着蒙古族电影人才的成长,越来越多的具有民族身份的电影人参与的民族电影,蒙古族电影液越来越受到热门的关注。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蒙古族导演独立执导的影片还寥寥无几,蒙古族主创人员主要是以编剧或演员等协助身份参与民族电影的制作的。而到了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蒙古族导演开始了独立执导影片,其中以塞夫、麦丽丝、宁才为代表的新一代优秀编导人员最为著名。30年来,蒙古族影像在艰难的探索中茁壮成长,并逐渐与国际接轨,受到世人瞩目。少数民族影像作品,以影像这种最具视听表现特性的文化传媒方式来表现少数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以及民族习俗、自然风光等,直接迅速地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并延伸出更宽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现有的关于蒙古族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和结论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是对影像作品中的民俗文化研究,以及民俗事象与影像作品存在何种关系,还没有既成的体系,基本上还处在个体的零散研究。首先是宏观背景关照少,现象分析多。对于影视中火量民俗的运用的原因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解释,缺少影像与民俗双向关系研究;其次是实证分析少,理论分析多。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研究的不深入、不系统,阻碍了对影像中民俗文化研究的深入,更不要说对影像中的民俗在实践中的引领与指导。随着中国影像事业的发展与成熟,国际化交流的增加,多元化世界下,需要寻找到走向世界的艺术策略,民俗研究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对于蒙古族影像,作品中的民俗风情不但是对蒙古族文化的记录与传递,也是蒙古族文化登上世界舞台尽情展示的阶梯。因而,研究蒙古民族的民情风俗,总结和概括蒙古族传统文化,研究其珍贵的精神财富,探求其文化观念与根脉,成为一代又一代研究者的重要课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失败的原因。方法对1例行PFNA内固定术70岁的女性病人手术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其手术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再次行
小学社会课以社会为主线,将小学生最需要了解的社会生活、地理和历史知识组成最简单的社会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把社会课教学融于社会中,让社会课
2017年3月,我校《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拓展性课程建设》课题获准立项为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批准号为:D/D/2016/002),课题名称后改为《基于核心素养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品味曹雪芹老先生这两句话所包含的哲理。终于有一天我感悟到:学习不只在教室,随时随地都可以是学生学习的课堂。于
本论文是从中国文学和中国园林的视角来透视陕西园林艺术。主要探析园林与文学艺术的相互生发关系,通过由古至今的园林艺术变迁和文学艺术变迁进行对比,从我国园林文化所涉及的
《刑法修正案(八)》以及2013年6月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污染环境罪的修改是我国环境刑法的一大进步,不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微博、微信等"微"成员不断发展壮大,人们似乎已经习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接收信息。我国纪录片发展契合微时代的新媒体环境产生了
上海历史学会于一月间举行1961年年会.在这次年会上,提出不少论文和报告.与会者就其中若干问题展开了讨论.现将讨论中一部分论点,综述如下:
《朱子语类》显示,在一个并列式复合词中,若两个语素的声调相同,且其声母一为全清一为次清,则一般是全清声母语素居前,次清声母语素居后;若其声母一为全浊一为次浊,则一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