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单体化合物丹酚酸A和隐丹参酮抗寨卡病毒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一种蚊媒传播病毒。大多数病毒感染者无明显症状或发展为登革热样的自限性发热疾病。2015年爆发的巴西寨卡病毒疫情表明ZIKV感染可能会引发新生儿小头症和吉兰-巴雷综合征等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然而,寨卡病毒特殊的传播模式给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开发带来极大挑战。至今未有获批上市的特异性治疗药物或预防疫苗,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高效低毒的抗病毒药物。《本草纲目》记载丹参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等功效。丹参中活性成分众多,其中部分丹参单体已被报道具有抗病毒效果,未见到丹参单体作用于ZIKV的研究报道。丹酚酸A和隐丹参酮分别是丹参中的水溶性和脂溶性代表成分之一,均具有抗菌消炎、抗肿瘤和神经保护等生物学活性。本课题拟研究丹酚酸A和隐丹参酮的抗寨卡病毒活性及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丹酚酸A和隐丹参酮对天然免疫信号通路的影响,以期从中医药宝库中发掘安全有效的抗寨卡病毒药物,为解决目前寨卡病毒无药可用的问题提供一个药物候选。研究方法:1.采用MTT实验评价化合物的细胞毒性,CPE抑制结合ELISA实验筛选具有抗寨卡病毒活性的丹参单体化合物;2.采用qRT-PCR、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以及噬斑实验测定丹酚酸A和隐丹参酮的体外抗寨卡病毒活性;3.四种给药方式、time of drug addition实验检测丹酚酸A和隐丹参酮作用于寨卡病毒的生命周期,抗病毒吸附和抗病毒进入实验检测丹酚酸A和隐丹参酮对寨卡病毒吸附及进入的影响,灭活病毒实验研究丹酚酸A和隐丹参酮是否能直接灭活寨卡病毒;4.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丹酚酸A和隐丹参酮对天然免疫信号通路的影响;qRT-PCR检测丹酚酸A和隐丹参酮对炎症因子和干扰素刺激基因转录激活的影响;5.采用MTT、qRT-PCR以及western blot等实验测定丹酚酸A和隐丹参酮对其他病毒的抑制活性。实验结果:1.从1 1个丹参单体化合物中筛选出5个具有抗寨卡病毒活性的单体,分别是丹酚酸A、丹酚酸C、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二氢丹参酮Ⅰ,其中丹酚酸A是选择性指数最大的丹参水溶性单体,CC50和IC50分别为125.90±7.15 μM和12.94±2.07 μM,隐丹参酮是选择性指数最大的丹参脂溶性单体,CC50和IC50分别为35.09±1.65 μM 和 5.49±0.40 μM;2.丹酚酸A和隐丹参酮抑制寨卡病毒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减少子代病毒的数量;3.丹酚酸A作用于寨卡病毒生命周期的多个阶段,包括直接杀灭病毒、抑制病毒的吸附进入及进入后的复制阶段;隐丹参酮抑制寨卡病毒进入后的复制阶段;4.寨卡病毒感染诱导细胞产生IFN-β并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丹酚酸A和隐丹参酮处理显著下调STAT1/2磷酸化,减少下游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转录激活;5.丹酚酸A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6.除寨卡病毒外,丹酚酸A还可抑制甲型流感病毒(IAV)、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及单纯疱疹病毒(HSV-1/HSV-2)的复制;隐丹参酮对2型登革热病毒(DENV-2)和IAV均有抑制活性。实验结论:丹参单体化合物丹酚酸A和隐丹参酮具有良好的体外抗寨卡病毒活性;丹酚酸A作用于寨卡病毒生命周期的多个阶段,隐丹参酮则抑制寨卡病毒进入后的复制;丹酚酸A和隐丹参酮下调JAK/STAT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丹酚酸A通过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寨卡病毒复制;丹酚酸A和隐丹参酮对多种病毒有抑制活性,具有成为广谱抗病毒药物的潜力。
其他文献
背景:随着心血管疾病及外周动脉疾病数量的增多,自体移植血管已经满足不了临床需求,寻找商品化小口径血管移植物成了临床上的迫切需要。体外组织工程化血管的构建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但商品化工程血管很难来源于自体细胞,更多的血管组织移植物还属于异系甚至异种组织移植。理论上脱细胞处理可以降低组织的免疫原性,但脱细胞处理后的异系血管组织还会残留一定的组织反应,其程度将影响组织工程血管移植后的中远期通畅率。目前,有
第一章分化型甲状腺癌腺外侵犯的影响因素研究目的分析人口特征、手术及病理特征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原发灶局部外侵的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珠江医院核医学科行首次1311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并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原发灶外侵程度分为三组:A组(微小甲状腺癌腺外侵犯组)、B组(肉眼侵犯肌肉组)、C组:(肉眼侵犯颈部周围器官组)。采用SPSS20.0(IBM,A
研究背景扁平足是一种以足弓塌陷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疾病。矫形鞋垫广泛用于扁平足的治疗,具有无创性和持续干预的优点,临床上使用的矫形鞋垫主要通过矫形师手工制作,工艺复杂,修型打磨无固定参数,产品质量依赖于矫形师临床经验,且制作坏境条件差,材料浪费严重,有必要探索一种更佳的矫形鞋垫制作方式。研究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定制个性化扁平足矫形鞋垫的可行性,结合有限元分析法比较矫形鞋垫对足部应力的影
目的:探讨性别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率的影响,并重点观察入院血糖水平这一危险因素对不同性别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死亡率的影响及差异比较。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住院并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共3034名,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共1801名,60岁以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05名。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院内
心力衰竭是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以心肌重构及心室顺行性降低为主要特点,是引起心血管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心肌纤维化发生时,成纤维细胞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分泌炎症相关因子,细胞外基质蛋白沉积,促进心肌重构的进程。环状RNA(circular RNAs,circRNAs)是一种闭合环状的长链非编码RNA,越来越多研究证实circRNAs参与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深入研究c
目的:单中心大样本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OS)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发病危险因素及生存预后。为提高allo-HSCT后BOS早期诊断能力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南方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802名接受allo-HSCT且存活大于100天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血液内科、呼吸内科、影像科多学科讨论方式,筛选出符合2014年NIH指
研究背景与目的银屑病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皮肤病,以免疫细胞浸润及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为特征。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转录长度超过200nt的非编码RNA分子,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lncRNA可通过一系列调控机制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从而促进银屑病发病。LncRNAAGAP2 antisense RNA
研究背景和目的自体脂肪移植后不稳定的组织保留率仍是整形外科医生目前所面临的难题。随着人们对脂肪组织的了解发现,脂肪组织中包含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即脂肪来源干细胞(ASCs)。ASCs对脂肪组织在生理、病理情况下的稳态、重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通过外源性添加ASCs或上调内源性ASCs的有效性,达到促进脂肪移植后组织保留率的目的。长久以来,对于脂肪移植的研究采用单纯的小鼠脂肪移植模型,
研究背景急性胃肠损伤(AGI)常见于重症监护室(ICU)的患者,发病率为60%~70%。AGI危重症患者的28天病死率明显高于不伴AGI的危重症患者(p=0.035,Od3.189)。AGI的治疗方法包括早期肠内营养、胃肠动力药物、幽门后鼻肠管喂养、胃肠道康复、针灸理疗和中医中药等。然而,AGI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延误危重症患者的早期治疗实施。近年来,部分研究者应用神经阻滞治疗AGI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发病率较低且主要影响年轻人群的脑静脉系统疾病。其一般预后良好,但是少数患者会随着疾病的进展颅内压持续增高甚至出现静脉高压性脑出血,产生较为严重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因此,进一步揭示CVST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对更好的认识疾病,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十分重要。本研究利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连续监测三组不同CVST模型小鼠的皮层血流变化趋势,通过对照分析,了解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