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流亡书写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yi20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流亡的角度,运用比较的方法,论述张爱玲的流亡书写的特点以及价值和局限。首先运用萨义德关于流亡者的双重视角的理论阐述张爱玲的流亡书写的视角,即张看中国和张看美国的双重视角,在张看中国时对比美国的经验,在张看美国时对照着中国的经验,也就是萨义德所说的,流亡者总是能够用一种观念或经验对照另一种观念或经验,因而能够不受任何一种经验的束缚,更全面地看问题。根据此双重视角把张爱玲的流亡书写分为两类,一类是张看美国,以一个中国流亡作家的边缘人身份来看待美国社会的种种;一类是张看中国,以一个流亡到美国的边缘人来看待中国。然后探讨张爱玲的双重视角的独特之处。她始终以一个生活体验者、未被驯化的边缘人的姿态,流浪在东西方世界中,既没有居高临下的傲慢,也没有匍匐脚下的卑怯,所以她到达了许多舒适心灵从未到过的地方。她的流亡书写就鲜明地体现了这样一个特点。在中国,当人们都把西方供若神明的时候,她却跳出了西方的魔障,执着地书写着中国人唯一的信仰、依靠——人与人的关系,悲叹在西方科学、民主大潮冲击下摇摇欲坠的人与人的关系。流亡到美国后,张爱玲更加贪恋这样一种人生韵味,可这种五味杂陈的人生味在美国不受欢迎。美国人需要的是能够抚慰他们迷惘心灵的林语堂笔下那种仙风道骨式的中国人,可她却决绝地想要打破美国人对于中国的幻象,坚持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的现代中国,无奈这样一个中国,这样一个上海,永远地沉到了大西洋海底。最后阐明张爱玲的流亡书写的价值和局限。虽然在流亡前后,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她违背本心,不断地改写自己的作品务求符合读者的口味,以致有些作品堕入了传奇化的俗套,但是她始终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独立的精神。这与其说是张爱玲的流亡书写的局限,毋宁说是流亡作家生存与书写的困境,想写的东西不能写,心底的真声音始终不能发出。本文以流亡统摄全篇,围绕着张爱玲的流亡后的书写,分为四章。第一章探讨张爱玲的流亡与其流亡书写,主要从文本外部结合作品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及新政权建立初期张爱玲流亡的背景,流亡的原因,流亡前后现实生存的困境以及流亡书写的困境,呈现张爱玲流亡书写的具体历史语境。第二部分分析张爱玲的流亡书写的类型,运用萨义德关于流亡者的双重视角理论把张爱玲的流亡书写分为两类,一类是张看中国,类是张看美国。第三部分论述张爱玲的流亡书写的特点,一方面将张爱玲的流亡书写及其非流亡书写进行比较研究,确定其流亡书写所出现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将张爱玲的流亡书写与林语堂的流亡书写进行比较,从内外两个方面论述张爱玲的流亡书写的特点。第四部分阐述张爱玲的流亡书写的价值和局限,主要从认识、伦理、美学几个层面进行分析,重点突出政治和生存环境对其流亡书写所产生的影响。
其他文献
逍遥遗址,也称湾道岭遗址,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南关镇逍遥村南约200米,地处晋中盆地与临汾盆地交界的湾道岭上。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度790米。2012年5月,因灵石县招商引资项目—“东
报纸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80周年校庆讲话中指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老子思想
威尔第的歌剧《弄臣》是一部耗费他巨大精力和心血的作品,相比早期的历史题材英雄歌剧来说,这部作品不仅深刻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还将类型化形象塑造得更富个性化
对引领社会进步、形成道德风尚、培育和塑造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取向而言,榜样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我国的榜样教育曾经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体现了时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他们有着强烈的社区融入的需求。文章根据对徐州市子房美景社区的实证调查,并选取
[目的]分析滇池湖滨湿地非使用价值的个人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权变估值法(CVM),设计调查问卷,调查了专家、政府管理人员、农民、工人、学生等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在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蓬勃发展。而非营利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挥作用,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
贪污罪作为一种严重的腐败犯罪,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目前我国贪污罪刑罚配置存在死刑与刑罚人道性相悖、拘役刑的适用率较低以及罚金刑缺少数额裁量标准等问题。因此,采取
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是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和实现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条件。高质量的审计需求和审计供给是发挥审计作用的重要保证。在我国,政府在推动审计需求产生的同时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以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强烈的问题导向,戳中了时代痛点,引得舆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