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创新生姜栽培技术模式,以‘莱芜小姜’为试材,研究了遮光(Shading/S)与弥雾(Fogging/F)交互处理,即遮光弥雾(S+F)、不遮光弥雾(-S+F)、遮光不弥雾(S-F)和不遮光不弥雾(-S-F)对姜田小气候、姜生长及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弥雾处理可通过提高空气湿度,显著降低姜植株冠层温度,如2016年7月12日时,S+F、-S+F、S-F和-S-F的日平均气温分别为27.6℃、29.3℃、30.4℃及33.2℃;但姜田土壤水分含量则以遮光处理较高,如7月28日时,S+F及S-F处理分别较-S-F增加了12.21%及9.13%。2.弥雾栽培姜植株地上生长量虽不及传统遮光栽培,但根茎生长量较大,且以-S+F产量较高,为2688.3 kg/667m2,而S+F为2659.9 kg/667m2,分别比遮光栽培(S-F)的产量增加了1.7%和0.7%,较不遮光不弥雾栽培(-S-F)增加了31.3%和29.8%。3.S+F及S-F处理姜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S+F及-S-F处理,但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低于-S+F及-S-F处理。晴天10:00-16:00高温强光低湿时段,弥雾处理显著提高了姜叶片的Fv/Fm、ФPSⅡ、qP和Pn、gs,光合午休减轻。11:00 Pn达第一峰值时,S+F、-S+F、S-F及-S-F处理分别为12.10、13.23、11.43和9.23μmol·m-2·s-1,13:00出现谷值时,S+F及-S+F的Pn分别比-S-F提高了75.04%和90.84%。不同处理姜叶片E的日变化为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3:00,而叶片WUE在一天中均呈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1:00和15:00,两个峰值均以-S+F较高,S+F、S-F次之,-S-F较低。4.自然光照条件下的-S+F和-S-F处理姜叶片及根系NR、GS及GOGAT活性显著高于遮光的S+F和S-F处理。如在处理56 d时,-S+F处理叶片NR活性分别比S+F、S-F及-S-F处理增加了12.13%、18.71%和4.52%。自然光照下姜叶片及根系硝态氮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遮光处理,且-S+F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如处理28 d时,S+F、-S+F、S-F及-S-F处理根系NO3-含量分别为94、115、99和111μg·g-1,而游离氨基酸及铵态氮含量则以遮光处理较高。5.高温强光环境下显著增加了姜叶片及根系SOD、POD、CAT活性及MDA含量,对姜幼苗增加遮光或弥雾处理均降低了植株体内ROS含量。如处理56 d,4个处理根系H2O2含量分别为0.23、0.27、0.33、0.36μmol·g-1。姜植株抗氧化酶活性总体以处理-S-F较高,S-F次之,S+F、-S+F较低,如处理56 d时,S+F、-S+F、S-F及-S-F 4处理CAT活性分别为9.86、11.14、13.86及14.16 U·g-16.土壤控水胁迫过程中,S+F处理下姜叶片Fv/Fm、ФPSⅡ、qP及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降幅较小,如9 d时,S+F、-S+F、S-F及-S-F处理的Pn分别较3 d时降低了41.55%、73.32%、47.42%和83.47%;随着胁迫加重,其光合速率日变化也呈现不同趋势,S+F、-S+F、S-F均在11:00出现第一峰值,而-S-F处理则在9:00出现且Pn较低,仅为8.07μmol·m-2·s-1,表明遮光或弥雾处理均可缓解土壤干旱胁迫对植株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