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线路”理论研究日益深入却远未成熟,学术界对“文化线路”的概念、界定、标准、保护管理、申遗指标等仍在不断探索。各国对“文化线路”遗产的挖掘和申遗工作表现出极大热情,中国亦完成了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线路遗产申遗。明清时期中朝使行线路是古代中国与朝鲜宗藩关系发展了近两千年的结晶,高度程式化的朝贡活动是古代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各国外交的典型,线路上分布的大量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渗透、文明交流的鉴证,线路是具有历史、社会、文化、政治及宗教等多重研究价值的重要跨国线路遗产。目前韩国学术界对该线路研究十分重视,大量成果集中在朝贡历史和线路发展的探究、韩国境内及中国河北近京段遗产的整理上,对海上贡道登州港入境的线路鲜有涉及。线路研究的薄弱环节及线路遗产的保护也未能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关注,目前线路保存状况堪忧,遗产消失速度加快,高效系统的保护方案探究需和线路遗产的深入研究同时进行。
因此,本文借“文化线路”理论及思路,完善并深入中朝使行文化线路的历史及遗产研究;借中朝使行文化线路的遗产研究,理清并丰富“文化线路”在线路遗产界定、价值解读、价值评估及保护上的理论实践。其一,本文将对“文化线路”理论发展及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通过文献查阅完成中朝使行路线的发展及遗产构成概述,完成使行线路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定性探究,从而确定该线路遗产研究和保护的理论来源。其二,选定使行线路研究薄弱的海上贡道,以居于海路重要地位、遗产丰富且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山东段文化线路为研究对象,从海上贡道的兴衰、山东段的重要地位及其遗产构成三个方面分析山东段线路遗产价值背景,并在背景环境、线路主体、沿线城镇、沿线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下进行山东段线路的遗产元素整理及分析。其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完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山东段文化线路遗产及遗产元素价值评估,基于评估结果尝试山东段线路的分级缓冲区划分;并提出数字档案建立、线路旅游建设等文化线路遗产的可持续保护策略。综上所述,本研究将填补中朝使行线路的历史及遗产研究空白,丰富“文化线路”遗产的理论实践,推动“文化线路”作为遗产类型的理论发展,并为中朝使行文化线路研究及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奠定案例基础。
因此,本文借“文化线路”理论及思路,完善并深入中朝使行文化线路的历史及遗产研究;借中朝使行文化线路的遗产研究,理清并丰富“文化线路”在线路遗产界定、价值解读、价值评估及保护上的理论实践。其一,本文将对“文化线路”理论发展及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通过文献查阅完成中朝使行路线的发展及遗产构成概述,完成使行线路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定性探究,从而确定该线路遗产研究和保护的理论来源。其二,选定使行线路研究薄弱的海上贡道,以居于海路重要地位、遗产丰富且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山东段文化线路为研究对象,从海上贡道的兴衰、山东段的重要地位及其遗产构成三个方面分析山东段线路遗产价值背景,并在背景环境、线路主体、沿线城镇、沿线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下进行山东段线路的遗产元素整理及分析。其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完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山东段文化线路遗产及遗产元素价值评估,基于评估结果尝试山东段线路的分级缓冲区划分;并提出数字档案建立、线路旅游建设等文化线路遗产的可持续保护策略。综上所述,本研究将填补中朝使行线路的历史及遗产研究空白,丰富“文化线路”遗产的理论实践,推动“文化线路”作为遗产类型的理论发展,并为中朝使行文化线路研究及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奠定案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