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回应与“线下”治理——我国网络问政的治理逻辑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hao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问政施行至今已走过十余年,其本质是一种积极的、全新的政治参与模式,彰显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合作治理逻辑。作为民众有序政治参与的平台,网络问政影响着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然而,目前相关实践多是将网络问政视为电子政府形式的一种延伸,且研究焦点分散,尚未厘清通过网络问政实现行政民主的功能路径,所以运用一个完整链条把握网络问政的治理逻辑具有必要性。本文以网络问政的治理逻辑为研究目的,综合政治学、公共管理学以及政策科学等多学科领域,构建理论模型,运用实证分析、定性比较分析、文本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以及扎根理论等研究方法,梳理和发掘我国网络问政的治理逻辑。
  总的来看,作为行政民主建设的重要手段,网络问政不能仅作为一种治理工具在治理过程中发挥作用,更应该在价值层面成为民主进程中重要的构建载体。网络问政的工具属性主要体现在线上回应公众诉求,线下履行政府服务职能。其价值属性的作用则体现在政民共识的达成和实现网络问政与政策议程的结合。只有公众在网络问政中的诉求在政府的政策议程中得到最终体现,才真正实现了网络问政对民主政治的推动作用。在电子民主理论、合作治理理论以及政策议程设置理论的指导下,从探索网络问政治理效果影响因素入手,发现网络问政的主要治理机制,挖掘网络问政的治理模式,最后探究网络问政的价值实现路径。基于以上思路,构建了“线上回应—线下治理—共识达成—政策议程”的理论分析框架,围绕这一链条对网络问政治理逻辑进行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从功能角度解构了网络问政的治理结构,“线上”回应质量和“线下”的治理行为是测量政府公共服务提供质量的标尺,并直接影响到政府形象的塑造。在此研究基础上构建了“网络问政效果耦合影响因素分析框架”,选取网络问政平台客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筛选出影响网络问政效果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法初探网络问政效果提升路径。
  其次,基于合作治理的价值目标,政民双方在线互动本质目的是为了达成政民共识,产出高质量的政策结果。为探究政民共识达成过程,以“价值导向—利益格局—协商方式”为分析框架,在网络问政政民互动的真实场景下,挖掘影响政民共识达成的因素并归纳总结政民共识的特点。
  再次,网络问政线下的治理行为与传统治理行为具有差异,尤其在线上共识未达成的情境下,线下治理行为对共识达成的影响更值得关注。结合线下治理的典型案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发现我国线下治理难题。
  最后,着眼于本文分析框架的最后一个环节“政策议程”,来探索政民共识与政策议程设置之间的距离。以公众认知为视角,通过访谈法收集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提取理论范畴,研究政民共识与政策议程设置之间的距离。
  基于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线上”回应,“线下”治理是我国网络问政的主要治理结构,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治理手段,需要提升线上回应质量与线下治理能力。首先,现阶段我国政府网络问政“线上”回应行为仍有不足,回应内容的质量还需要从针对性、具体化、清晰化等三方面进行加强与提升,尤其要强化政府行政人员公众本位价值观念,提高工作人员行政素养,提升政府线上回应质量与回应力。其次,公民意识崛起带来了庞大的社会治理需求,公众对互联网时代的政府治理的期望逐渐提升,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政府处理多方冲突能力亟待提高,侧面体现了我国政府面临着监管供给不足、监管质量欠佳的局面。
  第二,“线上”对话与沟通和“线下”多元主体合作治理行为共同促进政民共识达成。基于政民线上对话与沟通形成了主体—利益共识模式和价值共识模式两大类政民共识形式。基层部门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线下治理行为具有规范性,体现了线下共识达成过程中的民主性与法治性。
  第三,我国网络问政与政策议程设置之间还有较长距离。虽然网络问政的实践确实优化了政府的治理环境,且公众对该平台的使用有一定的认同基础,但由于网络问政的线上互动功能作用较为短效,公众实质参与政策议程设置仍然较为困难。问政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处理公众诉求,政策议程设置的功能较为淡化。在未来网络问政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对共识到政策议程之间阻碍的疏浚。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拓展了网络问政的研究视角,打通了网络问政线上和线下研究相结合的动线,打破了现有对网络问政研究的割裂性;第二,实证检验了通过网络问政政民共识达成过程,从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刻画了真实场景中的政民互动过程;第三,强化了从共识到政策议程的研究思路,论证了网络问政政民共识的形成对政策议程设置的积极作用;最后,从研究手段上讲,运用多种方法来探讨和分析网络问政治理逻辑的问题,且挖掘现实数据等一手数据,从多个侧面丰富了对网络问政治理逻辑的认知。
其他文献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供热行业作为事关群众冷暖的民生工作、作为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公共服务行业,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兰州市在供热行业政府监管上做了一定的工作,但与外界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供热问题依然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兰州市亟待探索一条适合本地区的供热行业政府监管模式,促进供热行业健康发展,并向社会保质保量提供供
学位
步入21世纪,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培养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与壮大贡献卓著。然而,受到体制机制等相关因素的约束影响,国内的人才培养供给侧以及产业需求侧无法实现完全的对接,存在严重的“两张皮”问题。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水平,国务院在2018年公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深化产教融合以及全面促进教育链、人
学位
“十三五”扶贫开发的稳步实现,使得许多依靠产业精准扶贫脱贫的贫困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如何保持脱贫成果的可持续性也成为脱贫村产业扶贫问题研究的关注焦点。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至关重要,也是做好当今“农村”“农民”“农业”工作的总抓手,将“短期扶贫”变为“长效扶贫”,从根源为贫困户寻找到解决贫困的最本质的问题,并且从根本上要阻
学位
地方志是中国优秀传统地域文化的载体。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地方志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起到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多元需求等作用。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拥有非常丰富的地方志资源,但是地方志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碎片化”状态,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本文引入整体性治理理论对甘肃省地方志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梳理,并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
学位
党支部是党组织的基础单元,是其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托。党支部建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党的各项决策部署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对党支部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面临新形势,加强对党建工作的方法探索,推动党建工作的不断进步,进一步提升支部建设质量,就成了现在面临的最直接、最主要的问题,也成为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  本研究运用查阅文献、调查研究、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梳理了党支部建设的历史发展及基本经验
学位
物流业作为新兴产业,在社会资源配置、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正向拉动作用,并且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为促进物流业及物流园区稳健发展,陆续出台了各类物流政策。物流园区作为现代物流业的载体,已成为原材料运输、成品生产和商业服务的重要枢纽结点。  泰州市作为新兴的苏中城市和沿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城市,交通枢纽作用明显、地理位置特殊、产业结构合理。泰州市城北物
学位
环境执法是落实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的有力措施。提升环境执法能力对于提高环境执法效能、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后,省级以上不设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市辖区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不再保留,市级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作为全市环境执法的中坚力量,提升市级生态环境执法队伍执法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警察的需求和心态日益多样化。以前的激励机制主要基于精神激励。虽然它可以激发警察的积极性并建立集体稳定,但在某种程度上不能适应公共安全部门的真正发展需求。同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自身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激励机制无法有效地体现警察在绩效表现中的作用,这表明机制存在缺陷。近年来,理论界对警察激励制度的理论背景,内涵和基本原理进行了许多研究,对警察激励制度的研究也在逐步发展。但是,
学位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脱贫扶贫之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截止到2019年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全国832个贫困县只剩52个贫困县未完成脱贫摘帽。但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年末,在全国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中,因病致
学位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这决定了大数据驱动的公共卫生风险治理是当前实务界和学术界共同致力于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本文核心问题是:如何使得大数据成为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的重要动力和价值载体?即在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的复杂情景下,如何通过结构调整和流程再造使得大数据成为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的重要驱动力,从而实现风险治理目标和彰显治理
学位